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说曲艺太落伍?

(2008-08-17 14:35:00)
标签:

杂谈

近几年,民族情节在音乐领域可以说蔚然成风,这不是当年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而是把原本十分西化的流行音乐加入民族元素,就像周杰伦的歌曲前奏加入了二胡音色,“二手玫瑰”融入了一些二人转的特色。“南城二哥”貌似也和他们一样,但仔细一听会发现,其实截然相反,他们是第一支在曲艺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的乐队。

 

 

每逢“南城二哥”演出,台下许多人都觉得新鲜。这种新鲜感不仅来源于乐手们非比寻常的曲艺装扮,同时乐队在演唱每首歌之前加入的串场词也是很多人前所未见的。形式上的刺激加上话语和歌词见流露出的幽默,让刚刚登台半年的他们成为北京Live House演出市场当中最为炙手可热的新乐队。而对二哥而言,自己这块儿香饽饽足足蒸了十几年。

 

不见风雨哪有彩虹

 

90年代初,还在上大学的二哥也是个摇滚青年,和朋友一起组乐队,来自西方的各种音乐风格都有所接触,可是玩了几年之后,发现这不是正道,虽然出了单曲,但越玩越没感觉,经济上也是越玩越穷。正当他想要离开乐队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时,flash突然兴起,他就买了台电脑,并找到当时给雪村做《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人学了一阵flash制作,“没想到这哥们儿技术也不怎么样,学了两礼拜,我再问他问题时,有很多已经支支吾吾说不上来了。”

 

“上当受骗”的二哥又觉得这不是正道,可看看为此买的电脑,实在是弃之可惜。思前想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音乐,于是回归本行,开始用它学习音乐制作和录音。没几年,他就成了被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的录音师。这期间他与许多知名歌手都有过合作,不过当他提及这段经历时,明显能看出他的眉头紧锁,更不愿意透露那些人姓字名谁。“那时的工作对我来说就是挣钱谋生,没有其他意义。再者说了,给别人录音终究是把自己的想法构建在别人的地基上,做得再好,也不属于我自己。”可见二哥一直不甘心成为幕后人物,总想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重返舞台。“不过我要感谢那时的一些经历,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明白今天音乐市场上的许多问题,于是静下心来琢磨市场,观察趋势,到底音乐市场为什么这么乱,什么样的形式才能真正受到观众欢迎。可以说没有那段经历,就没有今年的‘南城二哥’。”

 

师夷长技以自强

 

当时和他一块儿琢磨这些事的还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叫谭洪,现在成了他们的经纪人,另一个朋友则让他写出了“南城二哥”的第一首歌。“当时那朋友给某电视剧写了首歌词,叫《脸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征得同意之后就把当中的部分歌词改了改,鬼使神差地用北京琴书写成了歌,越听越有味,一下子就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了。”为了更好的把握这种形式,二哥开始学习曲艺表演,同时查阅了大量民国时期关于天桥等地的资料,琢磨万人迷、马三立和侯宝林等人为什么能功成名就。“我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用尽一切手段让观众鼓掌,而且这种手段绝不是低俗的取悦。”

 

今天的“南城二哥”就继承了这些曲艺先辈的光荣传统,他们不是在唱曲艺,也不是借鉴曲艺,而是传承曲艺。因此他们没有用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现琴书、鼓书,而是通过一种更为大众接受的方式,在曲艺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音乐元素,用他们在律动方面长处弥补中国音乐在节奏上的不足。

 

于是他们的歌迷群体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样,都是些30开外的人,许多着装时尚的小女孩也被这种被很多人视作落伍的传统艺术深深吸引,就像张明敏当年唱道的那样,“洋装依然穿在身,我心依然中国心。”

 

Q&A

 

你们如今在现场的势头正猛,打算什么时候出版专辑?

最早我刚把这些歌做成小样时,很多听过朋友就劝我赶紧出专辑,肯定能成为国内音乐市场上的一个新品种。按理说咱本身就是做录音的,弄张专辑很容易,但我却并不着急,总觉得这些东西需要放到现场,才能检验他是否真的有生命力。再者,专辑对我来讲不是将一个成果汇报给大家,而是作为努力的成果留给自己。

 

在你看来现场要比唱片重要?

没有谁轻谁重的问题。只是现场更能检验一个艺人的实力。现在很多歌手出唱片都是混音师一个个音符修出来的,跟整容一样。只要你不是哑巴,我就能给你录出一张好听的唱片来。我当录音师时经常碰见一种人,都出第三张专辑了,还没唱过现场呢。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唱的不好,不敢站在台上唱。唱片只是记录你的一种方式,而货真价实的东西只能通过现场检验。这就好像一件文物,你给它拍张照片,然后拿照片出去卖,肯定没人买,必须是这东西摆在面前,你仔细看过之后,觉得是真东西,才可能掏钱。现在不一样,出张唱片找几个乐评,给人家点儿钱写篇文章夸你两句,自己看着挺高兴,但是不是真好却蒙在鼓里。只有观众买账,在台底下使劲鼓掌,那说明这东西才是真的好。

 

从收入上来讲,在唱片陷入低谷的情况下,人们会不会更重视现场?

按理说应该是这样。尤其在西方,很多歌手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现场演出。国内也有这么一段时间,大概三四十年代到解放初期文革之前。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上海是所谓的时代曲,张璇和李香兰这样的人都是腕儿,但照样天天在夜总会里唱歌,从来不间断。北京天桥的艺人更是如此,他们要靠这个养活自己。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系统的关心曲艺?

不算小时候听,大概有五六年了。在这之前我把所有的音乐形式都听遍了,突然有一天回来听琴书时,觉得这东西才最有味。身边很多朋友因此说我老了,其实不是我老了,而是我从中听出属于咱们自己的东西,这就相当于美国的Blues,真的能打动人,并且通过幽默的语言教育人鼓舞人。

 

你觉得曲艺的魅力在什么地方?

曲艺的魅力就是把一件事说明白了。其他的艺术形式可能都会出于旋律的考虑,省掉一些词,或者为了合辙押韵加入些不必要的词。包括京剧也是一样,要改一些发音,别人听的懂听不懂没关系,但首先要注重旋律的美感。曲艺不一样,又得好听,又得把话说明白。这和曲艺诞生的场所有关,最初是以卖艺的形式出现,一旦观众听不清楚就不给钱,意味着艺人吃不上饭。所以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把事说清楚。

 

你们会不会一味追求曲艺,而忽略了舞台表演?

我们最开始想把相声融入现场演出,让观众感觉到幽默,后来发现了你说的这问题,就想打破形式上的禁锢。幽默不是相声的专利,周星驰的电影不是相声,但他靠一张嘴也能制造幽默效果。赵本山也不是相声,但他的幽默甚至超过了相声。

 

你们主要的创作题材是什么?

没有固定的题材,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百态。但这些事写出来首先要让观众觉得有意思,其次必须有一定引导性,把歪事往正道上引。同时姿态要摆正,是在表演,而非说教。很多乐队的歌词都比较强硬,告诉别人你不能这么做,但往往适得其反。

 

你怎么看待二人转?

二人转我不太了解,因为我不是生长在那块儿土壤上的。但我觉得如果它真的是植根在民间的二人转,一定是好的二人转。我也听说二人转里有许多东西不健康,对于这个我不提倡,因为我觉得你所需要的掌声不应该来自这样的哗众取宠。所以说艺术和垃圾就是一步之遥。

 

你如何比较老相声艺人和郭德纲?

我觉得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不太公平,从事一个行业70年和20年肯定不一样,可以说现在的郭德纲达到了那些老艺人在同等艺龄时的水平,如果他继续健康发展下去,有朝一日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而且郭德纲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他把老东西和现代感衔接得很好,让相声回归剧场的做法也值得提倡。姜昆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拯救和发扬相声,可能是方式方法上有些问题,成果不那么理想,但郭德纲用最简单的办法治疗了相声的癌症,在一定程度上把相声从御用掌声的环境中拯救出来。

 

更多内容请见本周六出版的504期《周末画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