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葛莱美

(2008-02-12 21:57:47)
标签:

杂谈

写葛莱美的一个稿子,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讨厌葛莱美,觉得丫一点儿价值都没有。虽然现在葛莱美还是失去了曾经欧美音乐指南的价值,但我发现他对咱们这边商业操作什么的能起到一定帮助。



90年代信息资源还不能用爆炸这个词形容的时候,葛莱美在我们眼里是个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基本上那边把奖颁给谁,我们才知道世界上真正流行的是什么。后来宽带普及,每个人都能通过公告牌或者滚石杂志的网站了解到最新的咨询,并能通过Soulseek和后来更火的电驴下到相应的专辑时,葛莱美在指南方面的优势就失去了,甚至有些人一度认为葛莱美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它更像是一种传统,就跟每天春节放炮一样,有可能你不想,但你最起码得听听响儿。

 

这几年的年轻人更牛,更不把葛莱美当回事儿,什么NMEPitchforkiTunes,都是他们获得资讯的地方。要从指导聆听的角度来讲,似乎谁也不需要葛莱美的指导。所以这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颁奖典礼对这些人来说,更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的资讯不是新鲜的,更像是年终的总结性发言,不仅有些迟,就连权威性也越来越多的被人质疑。但葛莱美并没有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丧失了自己的价值,它没了聆听的指导意义,但还有制作层面上的指导意义,对于那些唱片工业领域的老板和制作人来说,他们提出来的名和颁出来的奖都值得这人好好琢磨琢磨其中的无数个为什么。

 

从乔治·迈克尔的“威猛”来华演出那天算起,欧美流行音乐已经被我们的音乐人学了20多年。但这么多年来,我们学到的只是对于音乐风格的把握,明白了什么风格应该用什么样的吉他,什么音色应该用什么样的效果器,却一直忽视这样的东西为什么受老百姓爱戴,为什么受评委青睐,换句话说,葛莱美对于引领着唱片工业的人来说,是学习美国流行音乐商业操作的捷径。

 

从这个角度来讲,真正需要我们关心的其实就是综合类的四大奖项。我们的录音师和制作人可以从“年度最佳唱片”当中学习什么是好的录音混音技巧。那些词曲作者也可以从“年度最佳歌曲”当中明白一首流行歌的制作技巧以及它和时代背景的融合。至于“年度最佳新人”,也能让我们的唱片公司了解美国人通过什么方式打造的新人,今年这个奖项实际上就是Amy WinehouseFiest在竞争,前者之所以能赢,主要是因为后者的两个劣势:歌红人不红音乐中没有美国根源因素。方便的是,今年大伙儿共同琢磨一个叫Amy Winehouse的人就够了,这三个的综合奖都被她一个人拿走,同时,她也是今年葛莱美的最大赢家,一共捧走了5座奖杯。

 

在“年度最佳专辑”上,葛莱美近几年一直有个习惯,就是一年当中如果没有一张火到没法再火的专辑时,就会把它颁给由一个制作人和多位歌手共同合作的专辑。记得2004年,这个奖项就给了Ray Charles的《Genius Loves Company》,那张专辑是Norah Jones等人合作出来的结果,今年获得该奖的《River: The Joni Letters》同样也有Norah Jones,另外参与专辑演唱的大牌还包括丈夫刚刚去世的Tina Turner,因为电影《天生杀人狂》主题曲才让我们熟悉的Leonard Cohen。这几年Herbie Hancock非常热衷于这类专辑的制作,上一张同样模式的《Possibilities》也在当年的葛莱美上有所斩获。

 

其实,每年我都想在葛莱美上看到一些黑马,但结果往往是没有悬念。前几年我觉得这个晚上就好像是美国人一年到头最中规中矩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叛逆,所以不会爆出冷门。后来才明白,原来这就是美国人给自己唱片工业颁发的商业评定资格证,告诉那些获奖的人:你们很优秀,因为你们为美国唱片工业完成了出色的创收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严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