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看王小波,尤其喜欢他的杂文,对其中一篇《我看国学》印象很深,其中一句话是说论语之类的国学都是断语,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只是告诉你远方来了个朋友,你特高兴,但没告诉你为什么,也就是说国学的许多东西没有用证明的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完全凭经验或个人感受说出一句句的结论。然后我们愚蠢的后人就把这些没有根据的结论称之为中国古代哲学。
我一直觉得哲学是一种科学,虽然论证的过程中不一定每部都合乎现实的准确,但最起码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论证过程。所以每次学校开会老师演讲说到“中国古代哲学”这个词时,我总是不屑一顾的在底下小声嘟囔一句“中国古代也就有点儿神学”。所以那时候我就私下做了一个决定,不接触我们的国学。
现在我依然瞧不起国学中不那么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却否决了我私下曾做过的那个决定,认为那些近乎于神学的东西你没必要相信,但还是应该本着了解的态度去看看。不过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差不多是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这时候我已经开始工作,根本就没时间系统的从四书五经开始读起,只能听过另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去了解中国历史以及我们的国学,这种方式就是我们小时候熟知的评书。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评书,印象最深的就是田连元播讲的《小八义》,情节忘了许多,但人名还能说上几个,比如阮英、唐铁牛(他媳妇好像叫赛金花)什么的。那时候听纯粹当作故事,听一个热闹,觉得“天灵盖儿,打脸蛋儿,砸后根儿,捣尾巴尖儿”这样打打杀杀的场面很热闹,所以每天放学从不在学校耽误,径直跑回家里等着吃饭时看北京2台的这套评书。这就像后来我高中许多同学看《古惑仔》一样,看的都是打打杀杀的场面,从没谈论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回归之后香港的疑虑。
后来长大了,发现自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就在电驴的帮助下重新听起了评书,第一部是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听完了之后我才知道秦琼是隋末唐初时的人,程咬金原来只会三招,而后发现许多相声里面的京剧唱段中出现的人物也都是这个时期的,因此小时候那些不感兴趣的相声现在听起来都津津有味。后来发现这么一段段的听不是个事儿,毕竟不是正史,其中有许多歪曲史实的地方,比如刚才提到的程咬金,在历史上实际是个贪污犯。刚好这时在verycd上看到了一套名为《中国历代帝王史话》的书,播讲者叫孙一。于是就听了听,发现说的头头是道,许多地方跟我了解的历史知识也相符合,于是就把除了清朝之外的内容都听了一遍,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了个大概了解,知道元朝皇帝的短命全是白酒过量,“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历史典故,明朝正德皇帝有糟蹋别人媳妇的特殊爱好,还有个宋朝皇帝是个统治上的Loser艺术上的Winner。
历史这块儿得到了恶补,但国学还是一无所知,这时央视就弄了个《百家讲坛》,为了普及国学知识,讲那些过去看起来难懂的内容用说书的方式讲出来,让我这种渴望了解国学又没时间看书的人喜闻乐见。在《百家讲坛》播出的过程中,造就了两个学术英雄,一个学术超男易中天,另一个是学术超女于丹。前者遵循史实,并且开创了新的讲课方式,基本上没受到太多争论,然而于丹则不一样,当时于丹讲《论语》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她纯属歪曲史实,甚至他的学生也写了一本书说于老师胡说八道。但之后李泽厚说过一句话就很有道理,于丹不是一个学者,而是一个知识的普及者。时事正是如此,也许我们从小都受到过孔孟老孙庄这样三教九流的教育,但真正脱离书本去读原著的没有几个,如今电视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直观的机会,用评书+漫画的形式展示了国学的大概。
所以说,《百家讲坛》很符合老百姓知识的普及需要,同时也有欠缺,如果能在一个系列结束之后,请几位学术专家来批判这个东西,告诉观众有多少是结合现在借题发挥的、有多少是纯粹扯淡虚构的、有多少是尊重史实的,肯定会有更好的效果,骂的人也会随之减少。当然,李零那本《丧家狗》可能也就火不起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