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石康做了个采访。这礼拜一给他打电话约采访时间的时候,本来想和他约个地儿见面聊,但没想到石老康有为(看过张弛《我们都去海拉尔》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觉得这事儿太耽误功夫,直接被告知要采就通过电话采,否则就算了。但当时我还没收到他的新书《那些不值钱的经验》,所以就借故拖到了周五,想在周五之前收到他书之后马上看完,那样采的时候能顺利一点儿。
没想到石老康有为写的不是小说,而是一个被称作“新哲理”的随笔。所以到了周五,我也只看了不到100页,而且这之中得有百分之90都是在车上看的,可以说看的是人声嘈杂,理解时的结构用文字基本上可以形容为“当时我只是陷入了一种今儿个晚上你说咱们吃什么啊炫耀性的青春罢了”,其中字体加粗的是车上人的对话,字体不加粗的是他书里写的内容。
一开始胡畔跟我说这事儿的时候我本来不太想接,主要原因不是稿费高低的问题,而是到新浪之后太忙太累,怕没时间准备写不出彩儿来,毕竟这跟写乐评还不一样。之所以接下了这个采访,实在是因为石康是我在看过的新派作家中非常喜欢的一个(另一个原因是《Time
Out·乐》的读者不少),他的书我基本上都看过,最喜欢的不是大多数人都喜欢的《晃晃悠悠》,而是三四年前的上一本小说《心碎你好》,因为石康不是那种出了一本畅销小说就不思进取的人,而是属于那种不断探索更新自我观念的主,所以我相信他的小说创作肯定是一本比一本牛逼,或者说更符合我的兴趣。
因为周一打电话时碰了半鼻子灰(一鼻子灰指的是人家不接受采访),所以今天打电话的时候觉得这次采访会很困难,但事实上和我预料的不一样,可以说是出奇的顺利,从头到位他每说两三句话就会发出几声爽朗的笑声,这种笑就像是万晓利或者苏阳的笑一样,都是笑的非常纯粹,跟个孩子似的,从这种笑声当中你就能判断丫绝对是个特纯粹的人。
在采访当中,他说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1 所有的电影看到最后都是食色
“电影来回来去都是食色这么两件事,你可能觉得脱了衣服的毛片儿是色,但实际上有些大牌男女明星参与的东西也叫色,你在看情节的同时也在用另一种心态去看他们。我现在就是接触一样东西之后没多久,就觉得这东西没意思了,因为不同的东西只是形式在变化,但本质还一样。我前些日子对装修比较感兴趣,看了几本时尚家居的杂志,一开始看觉得挺好,看多了就觉得都一样了,毕竟他们的原理都一样,打个比方,如果你看过一百个人家里的装修,就觉得一个豪华别墅和一个普通的房子区别是很小的。”
2 用拼音打字的比用五笔的笨一些
“因为我就是学计算机的,所以接触电脑特别早,也就是那时候用的王码。我觉得用拼音和用五笔的区别倒不在于你是不是用时间长了会提笔忘字,而是我周围许多用拼音的人都比用五笔的人要笨一些。”
3 不写真事儿容易让人在以后活在幻觉里
“我建议一开始写东西尽量写真事儿,等你写了些年,积攒了些东西之后再虚构。我的小说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都是真事。我觉得一开始写东西就不写真事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容易活在一个幻觉里。”
4 到时候看杂志吧
5 到时候看杂志吧
因为MD坏了,没法录音,所以这几次采访都没再用过任何录音设备,但每次写采访稿的时候还能把人家当时说的话毫无遗漏的写出来。这事儿没让我觉得自己有多牛,只是觉得自己还没老,小时候过目不忘的聪明劲儿到现在还算是有所保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