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上高中的时候,还有看电视的习惯。那时有个节目叫《每日文化播报》(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他们在大街上做了一个调查,让来来往往的人说说北京人的优点和缺点。在几个穿着打扮低俗入时(只有低俗的东西才能入时)中青年妇女历数了北京人的自私、冷漠等等缺点之后,一个上了岁数的大爷作出了总结性发言,“北京人没缺点,首都人民素质高啊”。
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准,但从它明显带有讽刺性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北京人并不是那么招人待见。因为在一些人眼里,北京人似乎有着许多特权。比如他们会觉得北京人去外地不用办暂住证,但外地人来北京就得办;外地孩子往北京考大学不容易,北京孩子考到外地却很简单。这造成了他们对北京人的嫉妒,以及由嫉妒产生的种种偏见。
这种嫉妒非常符合人之常情,只不过他们嫉妒的对象错了。因为北京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嫉妒的也是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这就好像是一个文艺男青年说自己“嫉妒忧伤”一样。他们嫉妒的东西压根儿就是看不见摸不着,还他妈嫉妒个什么劲儿啊。最后的结果只有越嫉妒越忧伤,不过我也只能说“活该你忧伤”。
其实真正存在的只有首都,而北京只是首都的一个地名,它并不代表任何特征,更不代表什么特权。就好像是你今天要和朋友去买点儿日常生活用品,别人问你去哪儿的时候,你会说去家乐福或者华堂,但不会说我去超市。原因就是周围的超市有很多,但家乐福或者华堂只有一个,这样的名字不代表任何特征,只是让人方便识别。北京这个词也是一样。一个加利福尼亚人想去参观十三陵,别人问它去哪儿,他一定说是去北京,不会说去首都,因为首都这个词太模糊,全世界有很多首都,但北京只有一个。目的同样是方便识别。
因此,北京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首都。进入这个地方的原则很简单,就是你能为国家的税收做贡献,不过首都的面积有限,不能承载过多的人,于是这个原则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名额有限,多纳多得。
所以你今天看到的景象是这样,大多意义上的北京人正在搬往昌平、大兴或者是房山。并且他们的居住环境很不稳定,随着交通的改善,他们也将搬得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离开北京,到达更远的地方。因此北京人多少有点儿像过去的犹太人,只不过犹太是个民族,“搬迁”是他们的习惯,但北京人不一样,他们的生活更像是集体“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