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硕
王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22
  • 关注人气:2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都爱埃里克

(2007-01-08 22:55:46)

这是给《中国百老汇》写的稿子,本来这期我报的的选题是5355和张安定他们的Lower Summer,可惜没通过。

上次和他们编辑吃饭的时候得知,这个杂志正开会讨论他们的定位问题,是不是应该把这本杂志定位成一本中产阶级刊物。他们跟我说了这个提议之后,我终于还是无法掩饰自己的真诚,语重心长的告诉他们,这个路子行不通。

没经历过中产阶级生活,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让中产阶级体会到阶级优越性。

正文如下:

    很多评论Erik Truffaz的文章都说他是当今法国最著名的爵士音乐家,然而在我看来,这个称谓并不足以形容他的伟大,他不仅是在法国著名,在全世界90年代崛起的爵士音乐家当中,也没人比他拥有更高的知名度。一个人的知名度取决于他受喜爱的程度,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Erik Truffaz呢?这还要从一个叫Miles Davis的已故黑人爵士乐手说起。

    在爵士乐的领域当中,涌现出了无数大师,即使是对爵士乐了解不多的人,也能如数家珍地说出John Coltrane、Bill Evans、Stan Getz、Louis Armstrong等诸多名字,但若是从这些大师当中挑选一位最伟大的,恐怕只有Miles Davis一人可以胜任。之所以这么说,不单是因为他出神入化的小号演奏,更多的是他在黑人爵士乐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在他所处的年代里,白人和黑人之间都有着彼此排斥的种族歧视。原来我们可能只是通过马丁·路德·金的资料中了解到白人怎么欺负黑人,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排斥只是单方面的,其实黑人在很多领域也瞧不起白人,不愿意带着白人一块儿玩,美国爵士圈就是这样。著名歌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的演唱者Louis Armstrong就是个典型,他是个黑人,但经常混迹于白人的Party,给白人演奏和演唱。因此黑人爵士圈里就很瞧不起他,到他死的时候,都没人为他平反。

    然而Miles Davis就不在乎这个,他主动邀请白人参加他的乐队,并同这些人一齐开创了硬波普(Hard Bop)、冷爵士(Cool Jazz)、融合爵士(Fusion Jazz)和电爵士等风格,为当时已经陷入创意困境的黑人爵士乐找到了一个前途光明的出路。因为这个,他在爵士乐领域受尊敬的程度也比任何一个人都高,每一个在他之后搞爵士乐的晚辈都会在“最喜欢的艺人”名单中填上他的名字,而真正的爵士乐爱好者也都穷尽必生的精力寻找他的专辑。虽然目前与他有关的唱片已经出版了将近300种,但许多唱片公司还是马不停蹄地挖掘着他尚未发表的现场录音。市场供求不是任何一方的单相思,既然有公司不断的挖掘和出版他的唱片,就说明乐迷们对Miles Davis的需求也从未减弱。

    那么法国的Erik Truffaz和美国的Miles Davis有什么关系呢?后者的伟大何以成就了前者现今的辉煌?答案很简单,就是他们两个人在爵士乐领域当中所作的事情特别像。首先,Erik Truffaz和Miles Davis最擅长的乐器都是小号。其次,他们两个都对电爵士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Miles Davis最先创立了这种风格,而Erik Truffaz则是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不断的对电爵士进行创新。然而最重要的是Erik Truffaz继承了Mils Davis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乐于融合各种风格的思想理念,在演奏中把Mils Davis时代最经典的爵士精髓和各地的民族音乐元素,以及有趣的Hip-Hop、Drum'n'Bass节奏共冶一炉。所以很多把Miles Davis当作偶像的人也把现在的Erik Truffaz看成了他们的美国偶像在法国的转世。

    说了这么多,想必你对Erik Truffaz已经产生了些许的兴趣,那我们就从他出生的1960年开始,说说他的生平。
Erik Truffaz出生于法国,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爵士萨克斯演奏家,因此就有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动的耳闻目染。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6岁时就学会了识谱,并开始学习一些乐器的演奏。待到10岁的时候,已经跟随父亲的乐队登台表演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虽然不断的接触爵士乐,但他当时最喜欢的却是摇滚乐,并梦想成为一名乐队的吉他手,为此参加过不少乐队,也在地下小酒吧里进行过多场演出,但这些快乐的乐队时光却在他13岁那年终止了,原因是他听到了Miles Davis的经典唱片《Kind of Blue》,这位爵士大师的演奏风格深深地吸引了他,并让他放下吉他拿起了小号,开始模仿Miles Davis的演奏,体会着爵士乐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于是被送到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专攻音乐,在这期间,他研习了莫扎特、威瓦尔蒂等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并在“瑞士法语区管弦乐团”(Orchestre de Suisse Romande)中演出。在此期间,他也为许多爵士乐队登台演奏,直到他加入了一个名为Orange的乐团之后,才踏实下来。这个乐团对他有着较为关键的影响,一个是让他第一次尝试爵士乐的作曲,并对融合曲风做了深入研究,另外就是遇上了Marc Erbetta,这个人成为了Erik Truffaz日后演出过程中的固定鼓手。不久之后,他参加了在“德方斯全国音乐大赛”,赢得了特别奖。同年,他在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上的三场演出令众人眼前一亮。而后他相继游历了欧洲、俄罗斯和巴西,并先后三次受邀参加著名的蒙特立爵士音乐节。

    这时的他早已离开了Orange,组建了自己的Erik Truffaz Quintet,虽然他日后的许多专辑都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但实际上都是同Erik Truffaz Quintet一齐演奏的。

    转眼到了2000年,也是他进入全球最大的爵士厂牌Blue Note之后的第三年。在这一年里,他发表了最具代表性的专辑《The Mask》,它是一张完全继承了Miles Davis优良传统的唱片,这不仅能从他出神入化的小号演奏技巧中体现,更多的是他将爵士和Funk以及灵骚乐的结合,完全延续了Miles Davis的创作理念。当时有人对这张唱片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Miles Davis是不是已经做的如此到位?”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在说Erik Truffaz做了一件重复Miles Davis当年辉煌的事情,可是深究之后会发现,这更像是歌迷们的一相情愿,他们把Miles Davis当成了神,不愿意有人超过自己心目中的这个神,《The Mask》的出现让这些人心里开始打鼓,“难道这小子要超过我们的偶像不成?”

    在这之后,Erik Truffaz又发行了两张类似的唱片,分别是《Revisite》和《Mantis》,他们和《The Mask》一样,都是在表达对Miles Davis敬意的同时,超越着他老人家辞世前的音乐探索。这两张唱片将原有的探索更进一步,已经把融合的“魔掌”伸向了Hip-Hop和Drum'n'Bass。

    然而这些都不是他最优秀的唱片,后来的《Walk of the Giant Turtle》和《Saloua》才是他的巅峰之作,前者在制作中邀请了法语说唱歌手Nya和摩洛哥的Mournir Troudi,弄出了一张把电子、中东音乐、Hip-Hop、民谣和爵士融会贯通的唱片。而后者更加“得意忘形”,他之前的专辑也许还能用“各种风格的融合”来形容,但你听完这张唱片之后就会明白,音乐类型的划分对于优秀的音乐人来说就是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名词,尤其对于爵士乐来说,更加展现了它可以创造无限可能的非凡魅力。

    对于真正的爵士乐迷而言,唱片里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爵士乐真正的精彩之处不在于乐曲编配的丰富或诡异,而在于现场演奏时的即兴发挥。这就是很多听爵士的人不听诺拉·琼斯的原因,虽然这个女人把自己的音乐称作爵士,许多杂志介绍她的唱片时也将其归类在爵士风格范畴之内,但她却缺乏爵士乐最基本的随性。

    我曾有兴在网上看过一段他在台湾演出时的视频,在现场,Erik Truffaz和他的四重奏已经把即兴玩到了及至,不过当中最有意思的还要说是鼓手Marc Erbetta的口技表演,一会儿发出咕噜咕噜的奇怪声响,一会儿学男高音演唱歌剧,把现场的观众逗得捧腹大笑。相比之下,Erik Truffaz本人倒不那么突出,只是适时的加入一些或长或短的小号演奏,多数时间还是贝斯和键盘在台上唱主角。只不过这段录像如今已很难再找到,对他们现场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听听这几个人在去年发表的现场专辑《Face à Face》,从中体会他们现场时的精彩。

文/王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