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给糖果写的一个通稿,虽然我觉得糖果没有我稿子里吹得那么好,但也还算是挺牛逼的,除了啤酒饮料贵点儿,保安傻逼点儿,几乎没什么不好。尤其是在我特别喜欢跳舞音乐的那两年,那里几乎满足了我对所有大牌DJ视觉愿望。
正文如下:
这几年虽然还是保持着经常看书的习惯,但真正能称得上喜欢的书越来越少,相比之下,我更愿意从一些商业口号中获取一点儿乐趣。别看这些口号简短,但却能力无限,基本上消费者能被一种商品吸引,百分之八十都是因为这个口号,而不是长篇大论的产品说明文。其实想想就知道,在一个资讯无限膨胀时代中,人们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都会表现出自然而然的缺乏耐心。虽然这样的形容放在很多事上都会被当作贬义来理解,但由于它是时代的造化,所以显得无可厚非,用那个著名哲学家的话说,就是存在即是有理,而且理由充分的很。
“糖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近两年我看到过比较不错的一个商业宣传口号。它形容的不是酸三色和大白兔,而是一个已经开业将近三年的跳舞文化俱乐部。虽然它开业之初,我就去那儿看过一个香港知名鼓手的现场演出,但却没有及时发现这个口号,直到有一次打车回家从那儿路过的时候,才猛然发现,顿时惊呼牛逼二字。国内的其他跳舞俱乐部我去过不少,他们的口号都仅仅是把这个俱乐部当作一个活动场所来宣传,要么告诉你这是个不醉不归的地儿,要么告诉你这个奇闻猎艳的地儿,总之就是一个地儿,可能具备某种功能,但怎么看都觉得这些功能不够完善,用句糙点儿的话说就是:这里可能有冰火,可能有沙漠,可能有漫游,还没准能做肛,但终究不是全活儿。糖果则不同,用生活方式归纳了这里的功能,一是显示了它的与众不同,二是说明了它包含的内容广泛。
这样的口号和它依托的概念绝对不是糖果的自我吹捧或是对消费者的坑蒙拐骗。去过那儿的人都知道,无论从哪个方面,你都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全而无缺的逍遥自在。它所提供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用专业这两字形容,几乎国内任何一家Club都无法和这里媲美,如果执意要比,那只能显出其他Club的劣势。
在我看来,形成这种优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音乐。如果你了解国际电子音乐的行情,会发现所有的大牌基本上都在糖果打过碟。甚至你前两天刚听了一个著名DJ混音的唱片,过两天再上Google搜他名字的时候,就能发现他即将到糖果打碟的演出消息。Sasha如此、Basement
Jaxx如此、石野卓球亦是如此。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请不到的。也许这些名字对于不了解跳舞音乐的人来说有些陌生,不过没关系,只要你记住每一个来糖果打碟的DJ都是全球舞曲一体化进程当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另外保留好这些门票,放在家中随意但却显眼的地方。你看着吧,过些日子有人上你们家串门看见这些票时,肯定会对着其中某几个大呼小叫,“我操,你丫竟然看过他的演出,真他妈牛逼”。
这就是著名DJ在今天创造的一种价值,他能满足以上两种人不同的精神需要,一种源自兴趣,一种源自虚荣。用郭德纲那句话就是,“我给你带不来什么,就能让你在几个小时里把所有的烦恼都忘掉,高高兴兴从我们这儿的大门走出去”。虽然在糖果听到的跳舞音乐没有相声里诙谐幽默的语言,但却千万别小看这种音乐和氛围交汇融合时产生的奇妙作用。它不会让你捧腹大笑,但绝对能让你随着音乐的节拍逐渐忘却来之前的所有不快,在你拍屁股走人的时候对那些烦心事说一句,“无所谓,有什么大不了的啊,不就那么回事儿嘛”。
夏雨前两年拍过一个电影,叫《独自等待》,其中有一个镜头是说他在二楼看一楼的人跳舞,心想,要是把灯关了,把音乐一停,那楼下这帮人得是什么样。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内许多俱乐部不重视内部环境的装饰。也许在夜晚灯光的遮掩下,你不觉得什么,但要是大白天到那些地方一看,你会觉得那就像个正在施工的工地,或是一个半拉子工程、烂尾楼。但糖果就一样了,如果说其他地方的内部工程是通过装修完成的,那糖果就能必须要用装潢才能形容。
另外,他们为了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还在今年将一直神秘着的三楼弄成了“星光现场”,专门举办流行和摇滚乐的现场演出,迄今为止,崔健、郑钧、朱哲琴、信乐团和欧洲的哥特金属大腕儿Lacrimosa之类的乐队艺人都在这里举办过自己的现场演出,完全可以满足任何一个歌迷群体的需要。甚至在开张几个月之后,圈里就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你要没到糖果演过,都不算是大牌”。另外,比起工体首体来,这里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便宜价格和更加随意自在的观看环境。让你充分的感觉到,在糖果看演出是在享受生活,而不是受到保安警卫的监控。
这就是糖果,它虽然是以一个俱乐部的身份出现,但早已经逾越了这个概念,就像他们的宣传口号那样,“糖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娱乐场所。
文/王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