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图说话(散记)

标签:
影调色调艺术审美规律 |
分类: 光影笔记 |
婆母病卧在床,与兄姐四家轮流陪护,上一周轮到我们。
上一周人忙心累,上网少了,除了必须的圈子管理。
刚看完《白鹿原》回来。
值得一看,尤其从摄影角度看,画面靓丽,麦田壮美;明暗对比强烈,色彩饱和适中。最抓人的是那一片金黄色的滚滚麦浪,宽银幕展示的关中大地,其苍茫与力量令人震撼,扑面而来的自然美和鲜明的民族风让人心驰神往。
上一周人忙心累,上网少了,除了必须的圈子管理。
周末晚与老卓回来,随手打开电视,巧遇《中国旅游年》的莫斯科现场直播。
本来只想看一会儿,解解疲乏,结果却一直看下去直到演出结束。
节目带有浓厚的民族风采,熟悉的旋律,优美的舞姿,让人赏心悦目。
与春晚等大型晚会的风格截然不同,那幕景布置,一反常规地以深色调为主。
聚光灯打在演员身上,在深色背景的忖托下显得格外明亮,聚集了所有的目光。
这种深色为幕、亮化主体的做法,与亮室的影像风格,颇为相似!
这一“发现”,增强了我影像后期学习的信心。
类似的发现还有一次,那是看《白鹿原》电影,当时在微博里写到:
回到我们玩的摄影,不能不提到亮室老师们的经典语句:
“影像后期,不是PS修图,是作为摄影造型语言(影调、色调)的后续运用”。——梁米多
“摄影语言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运用影调与色调”。——高布衣
“摄影语言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运用影调与色调”。——高布衣
不同的艺术类型,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技艺;不同的摄影分类,具有不同的前后期标准,
但审美的规律总是相通的,一旦沉稳、成熟之后,就会有特定的表达语言。
艺:主观的修养,情绪的渲染棒;
术:客观的掌握,技巧的基本功。
术:客观的掌握,技巧的基本功。
我在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学习,既有积累,也有舍弃……
请欣赏经典实例:《几度夕阳红》(摄影及后期调整:梁米多)
前一篇:南京:戏里戏外皆人生(原创组图)
后一篇:南京:春有时蔬闹舌尖(原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