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春有时蔬闹舌尖(原创文图)

标签:
时鲜春菜香椿春笋春韭马兰头 |
分类: 一路长歌 |

春天,不仅花枝摇曳,更有时蔬闹舌尖。南京人有句话很自嘲:“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饭一口草”,活脱脱说出了南京人舌尖上的喜好。当宝一样待见的草都有哪些呢?有旱八仙——香椿头、苜蓿头、马兰头、豌豆叶、菊花脑、枸杞头、荠菜、芦蒿;有水八仙——水芹、茭儿菜、茨菰、莲藕、荸荠、茭白、菱角、芡实(鸡头果)。这些菜如果不在时令季节去吃,可就枉为吃货了。春令时节,更馋人的要数香椿、春韭、春笋、野生马兰头这四样。
1. 香椿:
椿树的嫩芽,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嫩芽是刚刚冒出的芽头,打小就听母亲称其“香椿头”。提起香椿,就想起母亲,想起记忆中的家,为此还写过《香椿菜,让人想家》。文中写到:“春天来了,当然要吃香椿菜。即便价贵,也要买。别人吃香椿是为营养、时令的缘故,我吃香椿,不仅满足口腹之欲,还是思亲的一种方式”。
香椿的吃法有多种,常见的有炒鸡蛋、蒸鸡蛋。而我最喜欢的是凉拌,将香椿焯水,切成细段,撒上一点盐,淋上几滴香油,即可食用。做法简单,但那个香哈,闻着就垂涎。做这道菜我不按菜谱说的放生姜、味精和酱油,各人口味不同吧。
2. 春韭:
韭菜,再普通不过的蔬菜。但是春天的韭菜,非大棚里一年四季都有的韭菜。春韭,因着春的时令而不普通。江南人为了区别两者,将这种新春韭菜,称为香韭菜,因为香啊!价格比大棚的那种稍贵,根部有点紫色,买的时候从价格和色相上即可辨别。《山家清供》载,六朝的周颙,清贫寡欲,终年常蔬食。文惠太子问他蔬食何味最胜?他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简洁几字,道出对春韭的喜爱。
春韭的特点,一是特嫩,短茁肥壮,多含水分;二是清香,一股特别的味道。古人有“夜雨剪春韭”的诗句,传达了春韭的味道——既有春雨的味道,泥土的味道,又有夜色的味道,山川河流的味道……总之,家乡的味道,乡愁的味道。春韭,不简单吧。一道菜,同样蕴藏着深沉的乡思。
春韭的吃法多,我和老卓喜欢做“春韭炒千张”,千张,是南边的叫法,北方称为豆腐皮,当然是压制成的豆腐皮,不是在豆浆上挑出的的那层油皮豆腐皮。将千张切成丝、焯水,韭菜炒成七、八成熟时倒入,巴拉几下即可。
过去吃春韭大都是迎合老卓,他爱吃千张,买来春韭混搭,还真绝配。最近发现凡是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人,大都阳虚,吃春韭可以助阳补虚。其实,也不只是阳虚了才要吃春韭。春季是养肝的季节,春韭甘香开胃,有助健脾,围魏救赵,从而养肝护肝。
春韭,作为春天园蔬里的珍品,其实是道懒人菜,它不仅烹制简便,其生长也极简单,只种一次,便可以长了就割,割了又长。回到北京的家,露台菜地一片荒凉,唯有韭菜顽强的抵抗寒冷,逢春生发,冒出新绿。
3. 春笋:
提到春笋,又要强调春令时节,指的是春雨过后挖出的笋子,所谓“雨后春笋”。宋·张耒《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如今,我们见到的竹笋太多,什么冬笋、笋干,多的不大受待见了。但是春笋,咱可得好好的待见人家。竹笋一年四季皆有,惟有春笋味道最佳。烹调时无论是凉拌、煎炒还是熬汤,均鲜嫩清香,也是我们喜欢的佳肴之一。
春笋味甘微寒,阳虚的人能不能吃呢?从营养学上看,春笋是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多粗纤维素的营养美食,应该食而有益。再从补阳角度说,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吃笋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功效。这其中的“滋阴”对阳虚的人来说就很有意义——补阳,直接补是一法,间接补也是一法,曲径通幽往往更好。当然,佳肴美味,适可而止,过食当然无益。
4. 马兰头:
马兰头,春季的野菜,泼皮的野菜,有很强的抗寒耐热力,在32℃高温下能正常生长,在-10℃
以下也能安全越冬。大地春回,地温回升到10~12℃,嫩叶嫩茎就开始迅速生长。采收期就在阳春三月。南京的菜市早已有马兰头了,但也有人工种植与野生之分,价格也高低不同。
马兰头食用非常讲究时令,最佳的应市时间一般在20天左右。一旦错过便不再好吃了。马兰头也是一道营养保健型蔬菜,可炒食、凉拌或做汤,香味浓郁,营养丰富。一直也是春季我家餐桌上受欢迎的菜品,尤其喜欢它那种类似菊花又比菊花更浓郁的香气。但马兰头性味辛凉,微寒,我不敢多食,每每只少量品尝。
我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现在春来了,哈哈,让我们靠春吃春,遵从时令,顺应自然。那些反季节的瓜果蔬菜,还是尽量少吃不吃。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春天,温暖的季节,烂漫春色,众多时鲜,让人留连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