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刹香雪海(原创文图)

标签:
丁香法源寺香雪海花落声音 |
分类: 沿途采撷 |
在结束因身体修复而必须的静养之后,终于可以背包出门。天气晴好,春光明媚,花儿们只争朝夕地争相开放,我有点迫不及待地赶着欣赏。
地铁站,刚从安检台捡起背包,那边广播传来高音:“开往宋家庄方向的列车马上进站”,于是,三步并作两步。滚梯停用,拾级疾奔站台。忽然,感觉胸部微痛,马上想起微创伤口,还有这些天服用最多的黄芪鲈鱼——尽管有良好的医疗与食补,但衰老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止。你说,我能缴械投降,主动放弃行走吗?
历经地铁5号、1号再4号,终于穿过今古四方城,从城北到了城南——菜市口站西北口。往右北行,穿马路,继续北行,至南横街,右拐朝西,进胡同。遇一大姐,问法源寺,告之:“前面就是,丁香花正开得好呢”。呵呵,怎么就知道我是奔着丁香来的?“老北京”就是聪明,她们知道,这个时候来古寺,又背着这样一副行头,十有八九是来欣赏丁香的。
走进寺庙,沧桑古树,苍凉钟鼓楼,两边堆着水泥沙子木头,似在整修。往里走,嗅到从后院飘来的缕缕馨香。
丁香花,花小如丁,香气淡雅。清淡的素颜展现着恬静的韵味,白的、紫的,还有红紫的、蓝紫的簇拥着向人蔓延,小小的花朵释放出袭人的魅力,再顺着欣赏眼光走进心里。虽然没有梅兰那样有名气,也不及玉兰那般硕大,但她却以自己独特的气质,赢得了众人的青睐。
在真正的香雪海里,我度过了这一天。香雪海,多么幽美词汇,它曾经是我家最早使用的冰箱品牌,如今,这品牌早已销声匿迹,而自然界的香雪海,法源寺的香雪海,却馨香依旧,芬芳如昨。事实如此,不禁傻问:到底,谁最有生命力呢?
仔细观察,只见丁香花朵与花朵难舍难分的簇拥着,仿佛携手姐妹向人间展示着亲情。花朵与树枝牢固地牵扯着,像是一群依恋亲情的孩子,叫人顿生爱怜。正是这种相互依存,让她们在自然界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也因为这种互相拥抱,才吸引人们赶来欣赏它的存在。
这一天,寺里的游人不多。丁香诗会刚刚结束,就像潮起后的潮落,寂静,安详,空灵,幽远,让人净行息心,此境此景最适合此时的我。
沿着古寺的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经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共七进六院,古刹深邃,香雪如海,令人徜徉流连。一个念头忽地浮上心头:为何总是“禅房花木深”?譬如眼前的法源寺,早期的海棠时代,牡丹时代,到民国以至今天的丁香时代,枯荣盛衰间,难道,这就是真善美的自然结缘?是求智求美的大彻大悟?我虽然还不是佛家修行者,但带着对真善美的虔诚之心,我尊重佛源,珍惜禅意。
在古寺,遇到一位北外女生,向师傅打听学佛事宜,随后女生在前后院徘徊复徘徊。遇到两位居家修行的居士,在院子里浇花锄草,谈起修行,年长的那位滔滔不绝,将心之原态,娓娓道来。听得入迷,叫了一声“师傅”,人家赶紧双手合十,一边念着“阿弥陀佛”,一边纠正我:“叫师兄,是师兄”;更让我惊诧的,是一位海外归来的中年“老北京”,专程回来赶赴丁香诗会,没想到迟了一天。面对他掩饰不住的遗憾,我说,没啥,诗会那半天是走形式,真正的内容是丁香和香雪海,这个,你赶上了。我跟他说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他跟我聊明洁的《花落的声音》。他走了,我在玉兰树下坐下,想听花落的天籁之音。不一会他又回来了,说,他发现了三叶丁香花,让我去拍摄。
这是禅意吗?这天在古寺,我遇到的都是微笑,给人美好与亲切的力量。据说:人被美的景物所极度吸引,就会物我俱忘。唯有心物空灵,才能关爱周围,反之也是。这就是禅与美丽自然的相通之处,也是“禅房花木深”的自然而然。这一天,在古寺,人,出尘;心,安恬。回返时,背上的背包轻松了不少。
P13 旁若无人,息心静修。在古寺,你随时可见这样诵经的“师兄”。
前一篇:在协和修复生命(原创文图)
后一篇:北京:花溪海棠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