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市场书生与商人文化与挣钱简木易 |
分类: 热风冷思 |
今天我们怎么逛市场?——要逛到“能挣会花”,方才不枉一逛吧。这种心气儿对商人来说不足为奇,天天挣钱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可对我们普通人来讲就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书生来说就更是有些难。
但是,人必须知难而上。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落后于时代。
时代的不同可以用我们见面问候语的变化来证实。比如上世纪,人们见面喜欢问:“吃了吗?”或者“今天天气真好啊”,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那时,温饱问题是人生最大问题,吃没吃很重要,天气如何也很重要,天气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关系到人的生存。曾有人笑话咱这一问候语,认为太俗,俗得掉渣。殊不知,这是特定历史阶段民生问题在人们心头乃至口头的必然反映,历史是不能跳跃的,有何理由要笑话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现在人们的问候语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变得五花八门,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在哪里发财”?说明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经济时代。应该承认,由于市场经济的到来,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幸福的根源就来自于逛市场,从逛市场中挣了钱,获得了财富。假如,20年前,书生们还敢郁闷地大声嚷嚷:造氢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现在如果还有这种状况是不再有勇气去说什么了。因为,大家心里清楚: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出在不会逛市场。
对书生们来说,不会逛市场不是因为智商低而恰恰在于智商有点高。
市场经济对书生的影响最大,它完全改变了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市场经济来了,对工人农民来说,无非是多洒几滴汗水,多留几个心眼。可是让书生们放弃人生梦想,放弃拯救芸芸众生的神圣使命,每天在市场里逛着、摸爬滚打着,说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谈何容易。
书生们通常被人称为文化人。文化和挣钱,处在社会生活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
文化是思想行为,工作状态是相对静止的,和世俗生活存在很大距离。文化需要长时间关注,需要思想凝聚,需要和现实保持距离。文化驱动力来源于内心深处,需要在心灵中保持纯真甚至初恋般的感觉。文化还需要一些愤世嫉俗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而挣钱却是实际的、现实的俗事,做这件事是要有点天分的。首先要对金钱物质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觉得世界上金钱比什么都可爱,比什么都重要,可以为了金钱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为此不惜放弃感情,放弃家庭,放弃妻子儿女。这才是市场经济真正需要的特别品质。挣钱还需要一些勇气和胆量,经常要跟着感觉走,经常要说假话办傻事。缺乏冒险精神,过于聪明谨慎一丝不苟,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只能一事无成。
如今的书生们分化成两大阵营:一个阵营里的人是有些经商天分的,能够潜下身来,在商海里摸爬滚打,通过逛市场、挣了钱,获得了财富。如北京街头经常见到“田老师快餐馆”、“田老师红烧肉”,这位田老师就很会逛市场,逛出了一片天地,一份事业。这类书生严格讲已经不是书生了,他们已经从蛹变成蛾,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另一个阵营里的人依然昂着“高贵的”头颅,绝对不去下海“偷鸡摸狗”。那不是穷的死定了!也不。幸亏党和政府一直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使得这类书生虽然没挣到大钱,但也没少挣小钱。他们将有限的钱死死守住,处心积虑地让它以钱生钱地增值,呵护着绝不让通货膨胀给侵吞。这类书生说什么都是有鼻子有眼的,说起股票、基金头头是道,比下海的豪不逊色。但就是在捕捉市场机遇的时候,他们总是要比别人慢半拍。那半拍时间他们用于思索和探讨去了,没辙,这是他们致命的劣根性,因此也决定了他们不是经商那块料。那就老老实实地搞科研吧,老老实实地编造财富故事吧。可他们中有一些人偏不,他们不想安贫乐道。于是他们一边惋惜自己钱少,一边努力地寻根究底:我们今天怎么逛市场?
一个声音在市场中响起:像商人一样思考!!!
像商人一样思考,那就意味着要像商人一样善于借势造势,善于包装经营……成功的例子还真不少。可是,书生的思维忽然又离经叛道了,想着:当大家都像商人一样思考的时候,那这个世界会单调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