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巴菲特看人生成功定义简木易 |
分类: 捡拾碎片 |
巴菲特无疑属于成功人士。作为成功人士,他当然最有资格对“成功”进行解读与圈点。一年前(06年10月14日),有人问他: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他不急于用一句话作出解释,而是谈起他的一位朋友。
那位朋友是位女士,今年70多岁了。当年,多亏有人掩护她,使她得以从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中死而逃生。巴菲特由此感叹道:
在你的一生中,如果有人能够不惜个人安危来帮助你,那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当你年龄一大把,还为家人所爱,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当你不是以金钱,而是以人格魅力,结交了许多知心朋友,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
令人惊奇的是,他谈到成功的涵义,居然是: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拥有友情。偏偏没有提到那些人们通常公认的成功标准:拥有巨资和事业有成。这似乎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说:这是一种规律——人们总是推崇那些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拥有巨资,金钱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无任何吸引力的数字概念。每天还要为一日三餐而辛勤打工的人,事业和金钱总是具有无穷的诱惑力。疾病缠身的百万富翁,羡慕体格健壮的打工者。而一无所有的平民百姓,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拥有巨资的富人。
据此推理,老巴难道是在亲情、友情以及健康方面有所匮乏从而产生渴望,因而才会如此定义成功?!事实恰恰相反。老巴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与妻子结婚55年,相濡以沫,灵犀相通;他的妻子擅长唱歌,喜欢演唱,不难想象,该拥有不凡的魅力;他们共同建立了巴菲特基金会,默契地从事慈善事业。巴菲特的三个孩子都考入了大学,虽然没能读完,但这三个孩子都健康、聪明、有才智、富有创意。他拥有一帮朋友,他的事业就是与合伙人一起打拼出来的;他和比尔盖茨的友谊历时15年,明年,他们将携手前来观看2008北京奥运;巴菲特虽然是70 多岁的老人,可他依然拥有健康,他发音清楚,思路清晰。所有这些都说明,老巴是要有尽有,并不存在什么缺乏从而渴望的问题。
其实,巴菲特对成功的定义之所以与时下不同,更多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年龄和阅历。一般来说,经过了多年的打拼之后,一个人就更明白了什么是最重要,什么是不太重要。当然他的丰富阅历也会起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汇合起来,决定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观念和方法。
人生的不同阶段,追求的侧重点总是略有不同。年轻力壮的时候,奋斗的目标是事业和金钱;人到中年,身体透支,精神疲惫,才觉得好身体和温馨的家庭更具吸引力;老年的时候,健康的身体,浓浓的亲情友情,比任何东西都更具吸引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忽然想开了:广厦千间,夜晚也只能占一席之地;家财万贯,每日也只能一衣一饭;若水三千,所需的不过是一瓢饮。
看来,巴菲特的“成功论”,倒是一语切中要害——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快乐人生,要对得起自己、家人和社会,能吃得下,笑得出,睡得着。
在你的一生中,如果有人能够不惜个人安危来帮助你,那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当你年龄一大把,还为家人所爱,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当你不是以金钱,而是以人格魅力,结交了许多知心朋友,你就是个成功人士了。
回头再读这段话,木易深深感叹:
——凡是金钱能买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挣钱而挣得;而那些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才越发地弥足珍贵!
——人生阶段性重点并不能取代终生目标。当你意识到什么最重要时,但愿它们不会因为你的前期疏忽而远你而去。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只能靠岁月来积累,靠诚心去换取,靠人品去呵护,靠一生去努力。拥有了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