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诚的快乐

(2007-03-24 20:17:03)
分类: 一路长歌

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出门扔垃圾。走近垃圾箱,遇到一个捡垃圾的阿婆,她见我拎着垃圾袋走来,便自然、从容地迎向我,伸手接过垃圾袋,颤微微却又分明是快乐、爽朗地说:“谢谢、谢谢。”

我的目光一下子被抓住。伸过来的手又枯又黑,整个人干焦瘦小,脸上有着许多岁月犁出的沟回,年纪大约有七、八十了,一头的齐耳短发。在她弯下腰捡拾我丢弃的纸盒、玻璃瓶等废物时,那短发便散乱下来,几乎遮住了半张脸。我无法看清她的表情,但我明显地感到她很高兴,为捡到了“有用”的东西而在那个早晨高兴。

我走开了,脚步再没有先前走的那么轻快。我受到了一种震撼!捡垃圾的人见的多了,可我从没见过有这样的老妪,还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的神情!

我的震撼不是没来由的。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也在这条路上,我和先生散步,遇到年纪轻轻的一男一女向我们诉说:他们原是来海口会朋友、找工作的,不料朋友早离岛了。他们无依无靠,工作找不到,生活无着落,现在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恳求我们帮帮他俩。那女的更是边说边掉泪,叫你无法不同情。听口音,他们好像是皖北人,一打听,果然是。那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学习、生活、工作了十五年。俗话说:他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我和先生虽没有掉泪,但不约而同翻起各自的口袋,找出一大把零散钱塞给了他们。他们千恩万谢地走了。

望着他们渐渐消失在夜幕里的黑影,我却无法安心了,我检讨自己是不是太小气了,口袋里还有一张“老人头”,为什么不一起给他们呢?于是,在内疚心的驱使下,我对先生说了声:“等等我”,便飞快地回身追赶上去。追赶了好一会,还没有追上。也曾想,算了吧;但又想,我毕竟不缺吃穿,可那俩老乡靠那点零散钱又能维持多久?不,要追上他们。于是,我顾不得什么体面,撒腿在人行道上跑了起来。事后先生说:那是我来海口以后第一次跑那么多路。大约跑了一百多米,我才看见他们的身影。

“老乡,等一等。”一声喊,他们停下了。我气喘吁吁地给了他们百圆整钞。又是在一片千恩万谢中,我离开了他们。耳边回响着“你真是好人”、“祝你好运”等动听的语言,心里好生舒坦。

回家的路上,竟又遇到了一男一女。差不多的年纪,同样的诉说,同样的故事。只是,这回说是江苏人了。而我的口袋是真的空了,面对这不再新鲜的故事的男女主角,我只能说:对不起,我无法帮你们。

不用说,那个晚上,我好生纳闷。第二天,将这事告诉同事们,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我是被骗了。过了二天,一个同事上班看见我就说:“昨晚,我也遇到了你说的那种人呢。”再过二天,报纸上登出一篇醒目的文章,题目是“谨防上当受骗——我市近日出现如此诈骗”。

不得不承认,我确实被蒙骗了。海口,这座新兴的特区城市,冒出了一种奇特的不劳而获的生存方式。

其实,用这种生存方式生存的人并不新奇。据《清稗类钞-乞丐类》载:“在淮、徐、海等处,岁有以逃荒为业者,数百成群,行乞于各洲县,且至邻近各省”。现代交通发达,他们自然毫不费劲地跨过琼州海峡,来到了天涯海角。

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的一篇文章中,对这种人专门作了深刻剖析。余先生将这类人统称为“乞丐类小人”,均是“以自秽、自弱为手段”,“靠耍无赖以自救”。他们“始终不会丢弃可怜相,或炫示残肢,或展现破衣,或强调衰老,一切似乎都到了生命的尽头,骗赚着善良人们在人道上的最后防线”。他们“貌似可怜却欲眼炯炯,低三下四却贪得无厌”。余先生用他犀利的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类人的基本生态。

一次朋友聚会,此事被提起,大家很自然又笑我傻,我还在心里悄悄为自己辩解:只要那骗人的人活的不如我,骗就骗了吧,也算是助人为乐,何况那还是我老乡呢。但这个周末的早晨,站在这个捡垃圾阿婆的面前,我感到羞愧,既为我的老乡,也为我自己。我怎么竟然如此地真假不分,香臭不辩,滥用爱心和仁慈,居然还大言不惭地找理由,这不是为虎作伥,开门揖盗吗!

倘若时光倒流,我宁可将口袋里的钱给这位风里来、雨里去的异乡阿婆,也决不给那种巧舌如簧、好逸恶劳的我的老乡。

我常常想,世上的人往往就是如此不同,一种人勤劳、善良,像这阿婆这把年纪了,还在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另一种人却贪婪、懒惰,如那些“乞丐类小人”。真是“蛇有蛇行,虎有虎步”,各有各的活法。谁活的轻松、快乐呢?显然是那位在垃圾中淘金的阿婆。她靠双手变废为宝,她手中的每一张票子都是汗水所换,她用起来肯定用的踏实、坦然。难怪她微笑时,满脸透出的都是坦诚、率真和由衷的欢乐。而那些骗子们呢?当善良的人们一旦醒悟了,他们还能行骗多久?如我那俩老乡,当报纸将他们的骗术公之于众之后,他们还靠什么生存?好逸恶劳的恶习也许会使他们在犯罪的路上走的更深更远,那等待他们的不只是惶惶不可终日,更将是痛苦的深渊。

我忘不了那位阿婆。阿婆外表卑微但人格伟大。我要用阿婆的精神告诉我的孩子:生命的甘甜来自于苦涩的辛劳,生活的快乐总是和真诚有缘。
                          (1996.8.于海口)

相关链接:《月白风清》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