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用我们的IQ,培养全面的孩子

(2007-08-21 17:33:13)
标签:

育儿/亲子

利用我们的iq

培养全面的孩子

早期教育

忱言忱语

分类: 育儿心得
 利用我们的IQ,培养全面的孩子

南山奶粉智慧妈妈标准大讨论里有一个话题:《IQEQ,那个更重要?》这是一个讨论了N多年的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于一个人来说,两者一个都不能少,但在父母心中,还是有个轻重之分的,父母侧重点不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把哪点摆在第一位。

据我平时的观察,现在大多数父母还是把IQ摆在第一位的,凭啥可以看出:

镜头一:我们平时对孩子寄予的厚望里除了“健康”,“聪明”是摆在头一位的,啥叫聪明?不用多想,家长们都会认为是脑瓜子灵活,反应快,智商高呗,这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嘛。

镜头二:放学归来,家长们大都关心的是:今天有没有考试啊?成绩怎么样啊?名次是多少啊?考好了,奖励一个,名次下降了,给他们颜色,直到保证下不为例方善罢甘休,你看,这不是重智商又是什么?

镜头三: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小朋友,从小就背上好多个沉重的书包,正常学习时间里面背的是日常的学习用品和书籍,那么多门功课实际上已经够多的了;放学了,换上别一套行装,背上各种十八般武艺的秘笈,走在去各种兴趣班的路上;放寒暑假了,孩子还没来得及高兴又被套上装满超前教育课本的大包小包,谴送去各种补习班,奥赛班。小孩子们多累啊,柔弱的肩膀都快压弯了,幸好善于挖掘商机的厂商适时地生产出了背背佳等矫正的产品。

镜头四:现在又有多少家长选择全家退守家庭转身投入速成教育的行列,让孩子放弃学校正常的教育,接受全家人的“包养”,一年完成几年的课程,十岁多一点就考上大学,塑造了一个个高智商的神童。

的确,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要奔向发达国家的目标的确需要诸多高智商的人,但高智商的人就一定是人才吗?不一定吧,高分低能的例子我们看到过不少吧,超前上大学的小神童生活不会自理,与同学老师沟通难的事实也听说过吧,有了高分数就目空一切,我行我素的人也多吧,本该成为社会栋梁的“高智能”犯罪分子把IQ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也有其人吧,大学生在闹市迷路的情况也许也碰到过吧,这些事实说明什么?所谓人才仅仅拥有一个装满知识的脑袋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较强的行为处事能力,别人聘用你,你招之即来,但别人要求你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啊。

IQ是一个人的智力指数,是人接受教育的深浅、快慢程度也就是“悟性”高低的一个衡量标准,人类要进步要发展IQ是必须要有的,但IQ不是万能的,缺少EQ是万万不能的,EQ指一个人的心理教育指数,拥有EQ的人,才会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有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各位父母,你该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具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任人摆布、高智商的空壳吧,也希望我们的宝贝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知书达礼吧。

初为人父母的我们大都养成了一个约成俗成的习惯,那就是在知识方面对孩子启动得太早,在性格和情绪的培养方面却启动得太晚。一两岁就开始忧心冲冲,生怕赶不上时代的骤变,跟不上别的孩子前进的步伐,耽误了他们美好的前程,从小就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要求孩子学这学那,也不管孩子学不学得进,学没学进去,反正先喂了再说。

真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呀,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块的时间也真的短暂得很,我们一开始就这么逼他们,他们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怕啊,人生来就这么累,我的人生还看不看得到希望啊?

我觉得家长们的有些担忧完全是庸人自扰,为啥?很大程度上,IQ决定在先天的蕴育和遗传,后天的培养并不会对它有太大的影响。而EQIQ恰恰相反,EQ是决定在后天成长的培养之上,情商的高低通常和一个人的经历,心理联系在一起。对于IQ的提高我们还有很久一段时间很长一段路可走,我们大可不必在孩子学龄前就对他们施行硬性灌输,抹杀他们的天性;可EQ就不同了,人们常说三岁看大,应该就是指EQ的定性吧,决定一个人情商发展方向的教育在一岁左右就得开始了,我们得经常对他们进行人格魅力的培养,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待人接物的方法,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等等。

家长们,现在学校都已经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了,而你们还私下里比拼着应试教育,这可取吗?IQEQ应该并重,愿我们都能以良好的心态,用我们独特的IQ 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也许我们这辈子没有成为老板,但我们可以争取成为老板的娘或是老板的爸啊,也许下一个IQEQ兼备的比尔盖茨、李嘉诚就出在你家哦。

 

注:本文为博客独立观点,加入博拉(Bolaa.com)博客评论赞助计划,让好产品家喻户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