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六十四:春风春雨茶乡行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春风春雨茶乡行
昌宁茶的故事之六十四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吴 然
阳光君临一切,云南大旱!天空干蓝,山石被晒得滚烫,连巨树也在忧伤地枯萎……
然而就在我们拜访昌宁的3月1日这天,天降甘霖,春雨带着久违的清凉,飞洒起来了!歌唱起来了!
下午七点到昌宁,进餐厅入座,县委宣传部领导举起酒杯,欣喜而幽默地说,贵人出门不是风就是雨,感谢采风团带来了昌宁今年的第一场春雨。餐厅里一片笑声,都说要感谢昌宁给了我们沐浴春风春雨的无边的欢喜。
而我,对昌宁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
那年,即23年前的1989年四五月间,我到过或者说路过昌宁。当时,我们一行作家和记者,应水利电力部昆明水电设计院的邀请,顺澜沧江而下,参观“考察”建设中的漫湾水电站,还有已经选址正在勘测的小湾、大朝山、糯扎渡这些未来的澜沧江上的“小太阳”。且说那天到了昌宁,面包车颠断了一块钢板,抛锚在一棵大青树下。正是干季,闷热,蝉声一片却没有雨意。趁师傅忙着修车换钢板,我在一家铺面不大的土杂店买了半斤茶。我不是茶博士,却爱喝茶,不会品评。凭经验,只知道水要好,茶要鲜。这半斤昌宁茶无疑是杀青不久的新茶,凑近鼻息,略带山野的嫩香。我自是喜欢。
此刻,来到了23年前驻足买茶的茶乡昌宁,我怎能不思绪起伏,浮想联翩呢?是的,回到下榻的宁馨宾馆房间,听着窗外的雨声,那次不会被时光流水稀释的澜沧江之旅,以及那时旅伴们还算年轻的音容笑貌,如江水波涛,奔涌而来。我认真回味,仔细端详,在会心微笑中捡拾那些散落在江边滩头,或是山巅箐底的记忆。在所有的记忆中,澜沧江的怒涛奔腾不能忘怀,而我也不能不感谢那包昌宁茶给我或者说给予同伴们的昂扬心灵的抚慰。请想想在澜沧江边捧着一杯清茶的情景吧。茶味苦香,茶水沉静,都是那样的朴素那样善解人意而不仅仅给你解渴!
昌宁种茶制茶售茶的历史悠久。这里是西南茶马古道支线的必经之地,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马帮驮着茶叶和山歌,驮着赶马人的传奇和餐风宿露的艰辛,在这里写满斑驳的蹄痕。今天,当我们在春风春雨中来到漭水镇、温泉乡参观的时候,我们无不惊异于万亩茶园的壮观,惊异于古茶树勃发的青春!
雨一直下着。漭水镇年轻的女镇长,在共裕村的万亩高产优质茶园旁迎接我们,并给我们递上雨伞。春雨让万亩茶园容光焕发,竞相踊跃,张开簇簇绿叶小手,接住春雨的问候。我很想摘—片含在嘴里,因为它们的可爱,忍住了。它们刚从干旱里缓过来,我就去摘它们,这是不是有点残忍。这样想着(简直是孩子气的想法!),我自已都笑了起来。你不是说自己喜欢喝茶吗?你喝掉了多少茶宝宝的生命?想着怕伤害了茶叶们,这不是很虚伪吗?我自已在和自己较劲,也许听漏了很关键的讲解和介绍。赶紧打住时,主人已在招呼我们前往黄家寨去朝拜古茶树。昌宁县人民政府在村头竖起保护古茶树的碑石。古茶树们站在一家一户的房前屋后,站在田间地角,站在菜园台地的埂子上。我抚摸着一棵树干上长满一朵朵苔藓的古茶树。树干上挂着“昌宁古茶树保护”的牌子,标注的树龄为“1000年以上”。让人惊愕,让人肃然起敬的高寿!杨忠陈老先生告诉我,这是昌宁古茶树鉴定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虞富莲2006年带队专程来昌宁,对野生古茶树及栽培茶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查阅大量资料,按茶树系统分类法确定了11株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的种属,又根据古茶树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树形特征等,科学地测定了古茶树的树龄,并证明昌宁茶树种质资源无与伦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以及大理茶与普洱茶混生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型。专家们还从云雾期、年温差、年降雨和空气湿度,以及光照、土壤肥力等多方考察、鉴定,漭水黄家寨大叶种茶是昌宁保存最完好的古茶树群落,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茶树种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把黄家寨大叶茶列为优质资源。这么说,我眼前这株壮硕的古茶树是沐浴过唐宋的太阳,也承接过明清的月光了?我不知道是否有苦读的少年,在你的树阴下读过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或是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在你身旁用饭或写日记?我这样想着,似乎隐约看到某种“茶文化”的隙光漏彩,在你的枝叶间摇曳闪烁。是的,你就是茶的历史。你经历了多少风雨雷电,多少帝王更替时代变迁,你站在这里,站成茶的历史!我曾经担心,你挺不过今年的大旱。你看你旁边矮墙上那个干瘪的只剩—个硬壳的小瓜,它不曾长大,就在苦旱中耗尽了生命的汁液。而你,千年的茶树,亲爱的茶树,你迎来了春雨的滋润,你正把积蓄了很久的力量化为嫩芽的迸发!啊,我在你身边停留的时间是不是已经够长了,同伴们催促我去古树茶厂品茶了!
黄家寨古树茶厂像一座民居院落那样朴素。厂长董林,五十来岁,清瘦,留一撮山羊胡,仙风道骨的样子。这大概是长期和茶叶打交道的关系吧?董厂长忙着招呼给客人上茶。诗人梁刚见一个红亮的雕花水烟筒,兴奋之至,捧着在一个角落过起烟瘾来。一位知情者告诉我,这支水烟筒是用一节红豆杉雕制的。我传话给他,梁刚大为惊异。我到门口细看茶厂招牌,见左侧厚木板上的竖写厂名旁,有一溜小字“普洱精制一厂”字样,不知其详,遂向董厂长请教:“是不是酱洱茶厂所赠?”董厂长笑了,说他茶厂出品的是笼统的“普洱茶”,就在旁边标明“普洱”,而且是“精制一厂。”我想问他难道还有二厂、三厂,话没出口,他拉着我从侧边上到二楼——他的茶品陈列室。他说他十七八岁就种茶采茶。“不过那时一心想当兵。”“为什么呢?”“出息呀,光荣呀!”他看着我,满脸的天真与向往。兵没有当成,就一个心思伺候茶叶,倒腾茶叶,“结果和茶的感情越来越深”。先是经营原料型晒青毛茶,后来把茶叶铺子开到了昆明。有人说昌宁有古茶树,2003年他回到村寨里,就在漭水黄家寨找到了古茶树。2004年,他用十多万元,把村里的几百棵古茶买下来。2005年他干脆在村里办起古树茶厂,生产生饼古树茶“友谊号”和“云一号”。这种生饼采用古法石磨生产工艺,传承古老制茶秘技,以黄家寨附近原生态古树茶叶制作而成,其味独特,被业界称为“漭水源头茶”。其中古树青茶“云一号”是云南省唯一获得国家商标总局批准注册的古树青茶品牌,而且2008年参加中国(澳门)国际茶叶业博览会时,被组委会评为“最受港澳茶客欢迎中国茶叶品牌”。董厂长告诉我,太可惜了,以前带懂不懂的,有好些古茶树被砍掉了,当烧柴的当烧柴,做篱笆的做篱笆。现在这些宝贝,政府都给它们登记造册,挂上牌子保护起来。“我买下的,产权还是我的。”董厂长说,“这一点,国家的政策真好。”他还告诉我,每年漭水的古树茶集中起来,由他收购,有20吨左右;大叶种茶有100多吨。我问他成品茶的销售如何,他笑笑说,“也就千把万……”刚说到这里,他老婆咚咚上楼来,说:“到处找你,你还不赶紧下去!”到了楼下,先是喝茶.董厂长介绍他的茶和茶厂,说得远没有和我谈的详细。有人突然说:“董厂长,说说你的普洱茶被杨利伟带上太空的事嘛!”只见董厂长重新上楼,抱下来一个精致的大木盒,在大家面前取出一件大饼茶来。这件满月一样的茶饼“诗淳牌普洱茶”,重3000克,据说邀游了太空,又荣归故里,回到茶老板董林手中。说到曾有人愿以12万元购买这件饼茶,董老板笑了,说:“哦哟,咋个舍得,多少钱都舍不得!”这真是旷世传奇了,大伙纷纷以这饼茶为背景,和董厂长合影。也有许多人关心的是,董厂长怎么和杨利伟相识,这饼茶又怎么上了太空?董厂长说,他没见过杨利伟,是他的儿子董吉超和杨利伟的表哥相识。他们都经营叶业,在昆明雄达茶城有茶叶商铺。杨利伟喜欢普洱茶,到商铺里来喝茶,儿子董吉超就和他认识了,现在还有交往。后来因杨利伟的关系,董厂长备了84件“诗淳牌普洱茶”,赠送给国家航天局。2006年,杨利伟来昆明时,带回一饼,交给董吉超收存。董吉超又把这饼茶带回昌宁老家,交到父亲手里。听了这些,当时我和诗人粱刚说,3000克重的茶饼,能进太空飞船,太重了吧?回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有点问题。上网一查,航天英雄杨利伟是2003年10月15日由“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16日清晨安全准确着陆返回。再一查,载有普洱茶的是2005年升空的“神六”,茶叶10克,由云南海鑫茶叶有限公司、云南康乐茶叶交易中心提供,承载费每克200元。显然,董厂长的茶饼游太空确乎不可能,实属误传,我分别打电话向董厂长和董吉超进一步了解,他们也说,这个事杨利伟没有说过,他们也不好问,只是猜想“怕是游过太空了”。我觉得,这件事不怪董厂长,他是诚实的,他的茶的确好,杨利伟都喜欢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来得及参观古树茶厂的制茶流程,王世蕊镇长就邀约大家到镇政府食堂去吃饭了。
在细雨纷飞中,王镇长持伞介绍说,漭水素有“文墨之乡”的美誉。我对此地的历史虽然知之甚少,但从我们一到政府办公驻地,见早已备下文案,“笔墨伺候”,谓之“文墨之乡”应是所说不虚。我们这个采风团中,确实有两位既是作家,又是书法家。一位是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一位是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尧。尹汉胤是我国一代书画艺术大师尹瘦石的公子,家学渊博。他挥笔而书,风驰电掣,一气呵成。此刻他展纸提笔,为漭水留下的墨宝,一如他本人一样,风雅倜傥。至于黄尧,自幼握管,研习赵孟頫,得其精髓。他把诗意引入书法,劲秀之中,满纸情飞。我有幸多次看他临池走笔而深爱之。
龙润茶业有限公司是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在这里让我们将其简称为“昌宁龙润茶厂”吧。厂区开阔,一排厂房的墙上写着“用制药的经验制茶”,旗帜鲜明地标示用科学严谨的理念,出产“安全、卫生、健康”茶品。这个茶厂的前身是1958年建成的“昌宁县红茶厂”,专门生产“滇红”茶。而“滇红”这个牌子,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至1939年间,诞生于与昌宁相邻的风庆县。“滇红”作为重要出口商品,长期以来一直出口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按照云南进出口公司的要求,昌宁红茶厂建厂后生产的红茶,用的也是“滇红”的牌子,并具有与这个牌子相同的品质,而远销欧洲及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创外汇300多万美元。而伦敦市场上,昌宁“滇红”一枝独秀,被皇家和贵族上层当做珍品馈赠,还是圣诞节畅销的中华物品之一。这期间,曾被国务院定为生产边销茶的专门厂家之一。后来,风庆注册了“滇红”品牌,昌宁虽然同样盛产名茶,在昌宁出品的红茶就不再用“滇红”的牌子了。2005年,高瞻远瞩的龙润茶业集团收购了占地125亩的昌宁茶厂,充分利用原茶厂的基础条件,比如对传统而又科学的茶叶仓库完整地保留、保护和使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些独特的专门存贮茶叶的大仓库。它的讲究在于室内的地板、隔板、楼梯、过桥,以及所有的门窗、板壁,以至于廊柱用的都是水冬瓜树材,据说水冬瓜树材不串味,利于存放最易吸纳气味的毛茶和成品茶。一排排朴素高大的绛红色廊柱和板壁,让我想到北京红墙的壮丽与典雅。这些基础设施加上优质的昌宁茶叶资源,与龙润茶业集团的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强强结合,几年来创造了昌宁茶的一个个辉煌。尤其引入注目的是,在一间不大的展览陈列室里,我有幸看到一饼“国礼茶”。这是2009年3月厂里专门生产的中国特级普洱茶,包装纸上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赠”的字样,并有十分精致的茶盒。据说已经有十几个国家的领导人获赠此茶。这既是龙润茶业的光荣,也是昌宁的光荣。
在春雨中参观温泉乡万亩茶园和古茶树,对我来说,感慨似乎多于观赏。
我们知道,昌宁是著名的茶叶大县.早在1986年,经省农牧渔业厅推荐,国家计委的农牧渔业厅批准,昌宁被列为与浙江富阳、福建安溪、安徽岳西相齐名的首批优质茶基地县。而温泉不仅是昌宁而且是保山市第一大茶乡。“山高坡陡,有山无坝”,很形象地概括了温泉乡的特点,是典型的宜茶山区。车子一直开到温泉光山高优样板茶园示范基地坡脚。这真是一片茶叶版的“元阳梯田”,一台台水光莹莹仿佛滴着绿色茶汁的茶树,高矮整齐,盘旋而上。云雾在不远的山山岭岭弥漫飞动,山岭忽而在云雾中躲藏,忽而冒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一时仿佛“穿越”在了徐霞客笔下的昌宁山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八月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昌宁流连数日。在徐老先生笔下.300多年前的昌宁,不论湾甸、枯柯新街(今柯街)、亦登,还是哈思凹(今卡斯),还是鸡飞、漭水,无不“竹树夹路”,“莽地旱谷,垦遍山头,与云影岚光,浮沉出没,亦甚异也”。其山“高笼云雾间”,“丛石盘崖,俨如花簇”,而又常常“雾色阴翳”,或“雨复霏霏”,或“山雨涣至”,或“雨晴峰出”。此刻,在春风春雨中站在光山茶园,徐老先生描绘的水墨彩画图如在眼前。驱车而过,虽然不时还能看到一如徐霞客所见“有一家踞南路,藩门竹径,清楚可爱”的古趣,但毕竟时代巨变,当雨雾飘散,我们看到青绿的洼地坡头,白墙灰瓦的村落中,不少茶叶大户已经盖起了类似别墅的楼房,太阳能和数字电视天线彰显着现代文明。
松山的古茶树似乎比黄家寨的还苍劲粗壮。在一株两人合抱的古茶树前,我请《千年茶乡》杂志辉丽琴编辑给我摄影留念。温泉乡茶叶站王如兴站长告诉我,整个昌宁县有古茶树近八万株,温泉乡就有三万多株。他指着山坡地头和房前屋后说:“那些树形饱满颜色深绿的,都是古茶树。”放眼看去,雨雾中好像有许多古茶树摇着满身的水珠争着向我夸耀:“我古老!”“我的嫩叶多!”
离开松山村去温泉的路上,杜鹃花在雨中闪着水淋淋的花光。箐沟里水声喧哗。也看到干旱时赤红山土被太阳咬伤的痕迹,似乎在提醒人类对老天对大自然的敬畏。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天敏一再感叹昌宁的生态好,土层厚,不断地和土少石头多的他的昭通老家作比较。而我的老家在滇东北,我也有同感。我们那村子以前山上的树密得牛马进不去,有个大塘子,水很深。“大跃进”把树砍光了,这几年挖砂撬石头,山体像狗啃一样,像蛀牙一样难看了。只有对面龙津沟山还绿,龙潭还在冒水。的确,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是这个地区最大的本钱,最大的希望,是用多少个GDP都换不来的!我感到欣慰甚至振奋的是,昌宁的茶业奇迹,让我看到了昌宁对生态的自觉以及随之而来的自信,这是一个绝对的良性循环。为此,我要祝福昌宁,祝福古茶树,祝福欢天喜地伸着绿叶小手接住春雨的茶宝宝!
(插图乌蛮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