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五十八:《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诗词考明清昌宁茶文化

(2022-12-14 14:59:08)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分类: 纪实文学

《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诗词考明清昌宁茶文化

罗金荣 澜沧江文艺 2022-12-12 08:03 发表于云南
昌宁茶的故事之五十八:《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诗词考明清昌宁茶文化

昌宁茶的故事之五十八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罗金荣|《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诗词考明清昌宁茶文化

罗金荣

罗金荣:中国民间文艺家会员,云南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苗学研究会会员。保山(永昌)文化名家,保山首批“四个一批文艺人才”,保山市优秀社科专家,昌宁县作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昌宁县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出版专著《昌宁苗族服饰》《冈亘·尤》《神蜘蛛》《天堂山》《神刀》《苗岭天风——昌宁苗族服饰非遗影像志》;电视专题片《彝家年猪饭》在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播出;舞台代表作品《苗岭天风》;百首歌曲在《词刊》《民族音乐》发表,歌曲代表作品《大甸山之歌》《游大甸山》《千古哀牢》《苗女嫁衣》《五彩盛装》《天地霓裳》等。

感言:文化哪怕是一种苦旅,我仍然会孤独跋涉,让风雪中的狼嚎为我长歌当哭,我力拔山兮!

 


《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诗词考明清昌宁茶文化



昌宁县1933年成立前,其辖地分别属永昌府、顺宁府。清朝《永昌府志》《顺宁府志》中相关诗词在一定程度折射了明清时期的昌宁茶文化。


昌宁茶的故事之五十八:《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诗词考明清昌宁茶文化

 

(一)


《永昌府志》收录了明朝沐昂咏保山某寺的一首诗:古寺殊潇洒,僧房在翠微。幽深穷幻化,长啸借余晖。诗向梅边得,琴从竹下挥。煮茶共欸语,坐久淡忘归。笔者对这一首诗作的粗浅解读大意是:身在古老的山寺有远离红尘的洒脱,青翠的山林掩映着高僧的房子宁静致远。山水的深幽幻化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与人生,老虎借着余晖发着长啸,是人生的长歌当哭,还是爱情的山盟海誓。在梅花下走过不是诗人也能成为诗人,琴声与沙沙的竹林声共鸣。与知己红颜在一起煮茶说着真心话,不知坐了多久竟忘了下山。《永昌府志》还收录了清朝徐崇荣咏赋某山寺的一首诗:十里烟峦紫翠蒙,携来清梦许君同。石能生月寒如雪,松欲挐空韵在风。钟歇定僧眠在稳,茶香半偈听初终。王朗砍地犹酣酒,安道逢人已碎桐。蹈海几年空愤世,盟山此语实由衷。佳人化石情何极,处士妻梅事可通。三笑好添溪上水,一筇先指洞云中。何须更问藏书处,家住摩苍东复东。

十里苍茫的烟峦紫翠空濛,山水寄托的清梦或许与你一样。月光照在石头上就像从石头上生长出来,就像霜雪一样寒气逼人。老松欲托举天空,风奏响阵阵的松涛。古寺的钟鼓声停歇了值守的僧人终于可以安稳入眠,茶的馨香若时断时续的梵语萦绕着红尘的初始与终结。螳螂拳的创始人向地比划着拳脚借酒消愁,为人直率豪爽的北宋宰相张方平(子安道)待凤凰来仪,可梧桐已不在,人生啊,遇到知己的时候总错过了美好姻缘。沧海桑田的岁月不要徒劳地愤世嫉俗,山盟海誓是天地可鉴的真心话。佳人化成望夫石或一堆石头墓这样的情感是何等撕心裂肺,宋代诗人林逋隐居中养梅花当妻子的事情这里更加可以理解。想想古人与自己,只有摇头三笑,无奈的给茶添一杯煮沸的山溪,一根筇竹做的拐杖指向天空的云洞,为何人生总万事皆空。不要再问哪里藏着好书,读读哲人的思想与诗词歌赋医治心灵创伤,藏书的地方很远啊,或许你去不到,家在摩苍大山的东边还东边,那是太阳出的地方。

 

(二)


沐昂(13791445),黔宁王沐英第三子。《明史》记载,沐昂字景高,明成祖时,他的二哥黔国公沐晟领兵镇守云南,朱棣遂越级提拔沐昂为都指挥、同知,让他随军锻炼。沐昂战功卓著,不久升为右都督。正统四年,地方首领思任叛乱,沐昂随沐晟出征。在军中,沐晟因病暴亡,沐昂临危受命,代镇云南,一度成为云南王。正统十年,沐昂死于云南,被封为定边伯,谥武襄。《明代云南沐氏家族研究》记载,沐昂喜好诗文,常与文艺人士交往。曾收集明初寄居滇南21家诗人作品,编成《 沧海遗珠》。为了较好地解读这首诗,不妨再把历史翻得更远些。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令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30万大军远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朱元璋义子沐英镇守云南,并相继移民百万汉人入滇。飞鸟尽良弓藏,天下太平后,朱元璋卸磨杀驴,1393年蓝玉被处死,第二年,傅友德被处死。唯驻守云南的沐氏家族还有利用价值,暂且平安。沐英远征云南,沐昂只有2岁,但明朝开国功臣父亲的挚友蓝玉、傅友德相继被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给已经是少年的沐昂留下巨大阴影。所以沐昂在建功立业,卫国戍边的同时,虽然皇帝由朱元璋换成了朱棣,但始终身边不乏朝廷的耳目,缺少信任的朝代,架在脖子上的皇帝刀随时都可能砍下来,斩草除根株连九族。作为云南王,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自己虽然一片赤诚,但难免树大招风,遭小人嫉妒与诽谤,诗人沐昂不得不寻找心灵的皈依,甚至庙寺来舒缓自己的压力。这里的茶,是沐昂最好的舒缓剂及镇静剂。关于第二首诗的作者徐崇荣,清朝永昌本地人。除了《永昌府志》收录了他的这首诗,无其他史料可查。从“石能生月寒如雪”等诗句看,作者有极高的想象力与艺术天赋。从作者运用螳螂拳的创始人,北宋宰相张方平,宋代诗人林逋等典故水到渠成看,作者学识渊博,学富五车。儒家入世的思想,如“松欲挐空”、“蹈海几年”,到道家出世的无奈,如“三笑好添溪上水,一筇先指洞云中”,说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作者人生一部分,中原文化已经在永昌(包括昌宁)大地成为离离原上草。茶在这里,已如宗教,抚慰多少壮志未酬的灵魂,一杯茶香,足够使流浪的灵魂与人生皈依。

 

(三)


清雍正《顺宁府志》收录了李占春诗《皆山堂咏茶次米太守韵》:名芳不择地,何事羡滇茶。今挹皆山胜,方知此卉嘉。容飞旸谷艳,姿射赤城霞。绛雪笼仙女,红绡饰丽娃。谁燃祝氏火,孰炼葛洪砂。西子匀脂抹,杨妃盛帔加。乍顷思母泪,错认避秦花。廋岭从无梦,东篱为许芽。老松羞艳冶,翠竹逊浮夸。出落冰霜角,勾销冷淡嗟。非关春太早,最爱日初华。对饮颜先醉,分笺语倍哗。实繁檐以外,仅产洱之涯。剪裁随难肖,风流亦过奢。经年苞固异,累月态弥赊。自是缤纷树,终臣富贵葩。鼠姑香与色,毕竟是官家。笔者对这一首诗作的粗浅解读是:好茶原来生长在西南,不怕只有充军或戍边才能来到的边陲,没有什么理由与事情不向往彩云之南的上等好茶。今日得以拜谒这里的灵山秀水,才知道这里产天底下最好的茶。秋色里晴朗的山谷惊艳,不同的色彩衬托着天上街市的赤色云霞。霞光照射下绛红的云雪雾笼罩着仙女一样的山峦胴体,红绸一样的流岚把峰峦点缀得像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妙龄女娃。秋色像谁点燃了祝融的天火,像东汉炼丹大师葛洪一样在炼长生不老丹幻化成茶香。山峰像西施涂抹着胭脂、杨贵妃披着刺绣的盛装一样令人神魂颠倒,灵山秀水出好茶啊。好茶好风景应该与最亲的人共享,看着美好的山水,喝着这么好的茶,使我想起喜爱茶的母亲老泪纵横,把这一切看成了传说中避开了秦朝的暴政,在一方世外桃源绽开的美景仙花。老家那清瘦的山峰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曾梦到了 ,东篱下的菊花或许还未为我发芽。老家的松树都羞于打扮自己,翠绿的竹不常炫耀,就像怀才不遇的我。在冰雪角落的老家,冷得灵魂出窍与感叹。眼前的秋天,不要说来年的春天还太早,并不敢奢望人生的春天会早早到来,总希望自己像初升旭日光芒万丈。茶不醉人人自醉,与太守喝茶就像喝酒一样两个人都喝醉了,都分别吟诵起诗词作来,吟诗作韵。屋外的茶园仍苍翠繁华,在山环水抱的地方。高超的茶艺女子冲泡出来的茶难以形容它的汤色描述它的芬芳,你我如此风流倜傥如此享受喝茶人生是否过于有福气过于奢侈了。珍藏多年的好茶不论芽苞不论固有的香气更加奇异芳华,岁月的沉淀着实弥补了元初的不足。来自这灵山秀水的茶园和千年古茶树上的好茶,这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奇葩,小银鼠一样的茶杯里的茶香与汤色,只有在太守家才喝得到啊。清光绪《顺宁府志》载刘有培游某寺的一首诗:“久从云外望遥岑,今始幽寻古寺深。安乐窝留狮子迹,太平时想象王心。好烹春茗烧红叶,贪看秋花绕翠林。风送泉声兼竹韵,并来禅院助清吟。”笔者对这一首诗的粗浅解读是:很长时间从云霞外看云雾中远处又小又细的山丘,今天终于有机会寻找云雾中的幽深古寺。很享乐的地方心中有狮子痕迹,太平的时候有象王一样统治一方的雄心。秋天,飘落的红枫叶煮的春茗别有一番风味,四季如春的地方秋天的山花缠绕着翡翠一样绿的林子。和煦的秋风送来山泉的深幽与竹叶的沙沙吟韵,和着禅院清幽的诵经声。

 

(四)


《皆山堂咏茶次米太守韵》作者李占春,可查到的资料是贵州黄平县人,属为官或流放,或西南丝绸古道上商贾至顺宁,无史料可查。黄平春秋战国属“且兰”古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且兰置牂牁郡,南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黄平春秋战国属于“且兰”古国,顺宁春秋战国属哀牢国,据昌宁右甸大甸山出土文物,右甸曾是哀牢古国政治文化中心。可以说黄平、顺宁(今凤庆)、右甸(今昌宁)青铜时代文明相当。顺宁府旧城建造于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改土归流后,新城建造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右甸城建造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所以明清,顺宁、右甸发展稍滞后,作者作为流放或戍边是有可能的。从诗作中“东汉炼丹大师葛洪”,西施、杨贵妃,清朝与世外桃源等历史人物、历史传说运用与烘托看,中原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作者与他吟诵的这块土地与这方人。“非关春太早,最爱日初华”,又体现了作者不甘于向命运低头,位卑未忘报国,诗以言志的儒家思想与情怀。另外一首诗作者刘有培,可以查到的资料是“副榜”。史料:副榜,科举时代一种不同于正式录取的榜示,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又有史料: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说明作者是一位功名中人。“安乐窝留狮子迹,太平时想象王心”,安逸的生活,并没有忘记,自己应该是一头狮子,太平的天下,要提醒自己是一头象王。这里有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壮志,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

 

(五)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诗歌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诗歌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固从诗歌里,可以解读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诗歌从一个侧面,可以看作是解读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茶被称为中国国饮,中国也是茶的国度。中国的茶道思想是融合了儒、释、道精华而成,所以融合儒释道的茶道与言志的诗达到了珠联璧合。随着文人饮茶之风兴起,有关饮茶的诗词歌赋似长河奔流,如唐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元稹,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清代的袁枚……“一生为墨客,几世为茶仙”成为历代多少中国文人志士的情怀。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茶、诗与文人的结缘,如果说唐代之前的结合是偶尔为之,那么唐代之后,经过宋、元至明、清这种结合更加主动与自觉,达到水乳交融。茶、诗、文人,这种具有典型东方色彩的文化符号在文人的茶诗中汇集,江河万古流。饮茶能翻诗百篇、读史千卷。《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这些有关茶的诗作,折射了在域内茶已经作为精神载体,承载了明清时期诗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文情怀与人生追求。在这里,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与人生;在这里,当人们历经仕途坎坷,人生磨难之后,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得失,返璞归真,使生命的静与美在茶中和谐相得益彰、天人合一。茶能让人清醒、静思、慰藉,能留给人生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让灵魂得到喘息、休憩的家园。茶在这里,茶为人文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片无垠的天地。明清时期中国的茶叶生产与贸易都有很大的发展,推动了茶风,延续了茶的诗词歌赋。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诗风折射了茶风,茶风的变革改变、完善着诗风。解读《永昌府志》《顺宁府志》有关的诗词,诗人中,或叱咤风云的云南王,或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茶风茶诗的背后寄托的是明清时期域内文人志士以茶养身、以茶助思、抒发壮志、陶冶情操的精神诉求。《永昌府志》《顺宁府志》的明清茶诗中反映了包括昌宁域内一系列社会变革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相互影响,形成的包括昌宁域内明清一代文人特有的精致茶风、茶情、茶叹,具体表现为对品茶的客观物境与环境,品茶的主客观环境与包括昌宁域内的社会背景的绘描,折射了包括昌宁域内茶文化的发达。让我们走进域内包括千年茶乡昌宁在明清时期与茶有关的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氛和一个空灵舒静的诗境,走进明清时期包括昌宁文化在茶的虚静中升华、净化、蜕变,甚至凤凰涅槃。茶中,我们仿佛看到明清时期昌宁人或琴棋书画,或才子佳人,或断桥续情;或壮志未酬一杯茶,或人生得失一壶茶,明清茶诗为我们推开了昌宁茶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昌宁茶的故事之五十八:《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诗词考明清昌宁茶文化

 

昌宁茶的故事之五十八:《永昌府志》《顺宁府志》诗词考明清昌宁茶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