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澜沧江文艺
澜沧江文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17
  • 关注人气: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九:茶园红菌黄腰蜂

(2022-12-13 14:48:18)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文化

分类: 纪实文学

茶园红菌黄腰蜂

原创 刘金帮 澜沧江文艺 2022-12-03 08:14 发表于云南
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九:茶园红菌黄腰蜂

  +

+

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九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茶园红菌黄腰蜂


刘金帮

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九:茶园红菌黄腰蜂

1981年初秋的一天,阳光明媚,风清气爽。保山地委杨善洲老书记带着地区农业局、地区外贸局等部门领导,在县委老书记吴应元等领导陪同下深入视察了英韬公社的工作。一行人听了公社简短汇报后,就身挂油纸竹帽,手拄木拐棍,步行到离公社六公里外、地名叫“马场”的公社茶园视察。对茶园实行定面积、定质量、定成活率、定用工量的管理责任制;对茶园针对海拔较高,水源贫乏,成片茶苗多在春季地下水位下降时死光的情况,改“覆瓦状”垒墒栽植为开挖“仰瓦状”沟槽栽植,并插树叶遮阴,提高地下水位,一改前三年茶园“雨季补栽春季死,只见茶梯不见茶”状况,实现了一次补栽成活80%以上,5年亩产鲜叶154市斤的好成效;对公社在原来几乎是无茶情况下,实行样板引路,推动发展,走到全县新区茶叶生产的前列;对公社连同聘用辅导员在内的18个公社干部,平常一般只轮流有4、5个人在家值班办业务,其他都坚持长期深入包干蹲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发展等做法给以充分肯定。

行走的过程中,大家顺便在路旁林下捡到了一些“红菌”,用油纸竹帽盛装回来;公社在家值班人员立即将自养的“黄腰蜂”烧了作菜,晚餐就以炒蜂仁和红菌和为主菜,有公社人员仿照古诗风趣的说:‘招待领导别无物,黄腰蜂仁红菌汤’。当时机关的粮油肉都还是凭票限量供应,虽然肉菜较少,但大家还是吃得兴味,气氛热烈。饭后由地委秘书段兴华同志给公社付伙食费,我向杨书记解释“红菌是我们大家顺便捡的,蜂仁是公社干部自己养得烧的,我们不收这伙食费”。杨书记却严肃强调“虽说红菌是大家捡的,蜂仁是你们自己养的,但大米是要用粮票和钱买的;更主要的这是一种制度,任何人都不准违反”。无奈,公社财务人员段虞邦同志只好将一行领导的伙食费收下了。

半年后我到保山开会,会间休息,杨书记见到我就打招呼“小刘,捡红菌烧大黄腰蜂那次到你们公社茶园,你们的公社茶园搞得不错”,我感谢杨书记的鼓励。在场很多不同级别的领导都以诧异的眼光看向我,事后他们问我:“小刘,杨书记和你说的烧大黄腰蜂是怎么回事?”我把敬佩杨书记严以律己的优良作风的感受陈述了一遍,大家都纷纷称赞。

如今,当年的英韬公社已撤归鸡飞镇,英韬片区已成了鸡飞镇的茶叶主产区。时过境迁,岁月如梭,只有前辈老领导给我的言传身教久久难以忘怀。

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九:茶园红菌黄腰蜂

 

     (插图源自网络)


作者系 田园镇关庙社区退休干部  



昌宁茶的故事之四十九:茶园红菌黄腰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