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八:茶文化在一杯香茗中飘香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茶文化在一杯 香茗中飘香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八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茶文化在一杯
香茗中飘香
千百年来,勤劳的昌宁各族人民以茶为伴,在劳作、生活中,喝一碗“茶汤”,提神醒脑,尽散疲乏之苦,幻化出各具特色的民间茶饮、茶俗文化、传说轶事,使得茶文化在传承中弘扬、弘扬中创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昌宁地处滇西纵谷之西南,为横断山南延部分,在怒江、云岭两山系和怒江、澜沧江两水系之间,受孟加拉湾及北部湾潮湿气流影响,山高雾重,气候多样,雨水充沛,形成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唐代陆羽之《茶经》和唐《蛮书》对昌宁古茶都有记载,千年茶马古道上,“马锅头”们靠贩卖昌宁的古茶做着生意,“小罐茶”、“撒茶米”……都是昌宁茶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茶与世代村民相依相存的佐证。昌宁盛产茶,且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统计:昌宁茶叶种植面积31.43万亩、古茶树20万余株,有1600多年的种茶历史,是全国唯一注册认证的“千年茶乡”。2021年末,全县实现茶叶总产量2.94万吨,实现总产值55.6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26亿元,加工产值32.7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9.64亿元。带动农户户均收入28577元、人均收入7277元。
茶是大自然赠予昌宁的瑰宝,昌宁茶文化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茶,也是琴棋书画诗花茶的雅意茶。昌宁人无不以茶为饮,以茶会友、以茶礼敬、以茶结缘,无论是身份、地位、性别、财富如何,喝茶都适合,是一种自然而延续的文化,在一杯飘香的氤氲中融进了人生百味、审美情趣、哲学意境和价值观念,赋予茶文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心健身。缕缕醉人的茶汤中,似孕着春,含着夏,卧着秋,藏着冬,无论泡也好煮也罢,一样会感受到茶叶散发的天然气息,享受茶香迷人风韵,用紫砂壶或瓷盖碗或青花盏或绿釉碗,一样能喝出生活的惬意知足,享受红茶的醇厚内敛、绿茶的甘甜清爽.....一片叶子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只要遇到水,它就演绎出生命的绝美,释放生命的原生态。 如独具特色的小罐茶是昌宁重要的民间茶俗、茶艺文化,俗称“小罐茶”,或“雷响茶”。要烤出上等的小罐茶,首先茶质要取优质的,茶园地块向阳坡地、土质较好的为上品,用的是一个酒杯大小的小土陶罐,俗称“茶罐”,把绿茶或青茶放在里面烘烤,且茶罐要在通红的炭火上烘烤,边烤边抖动,抖动要使茶条受热均匀,待颜色烤黄,异香扑鼻,用烧沸的开水冲入茶罐,“哧”声如隐雷,泡沫盈罐,白气升腾,待泡沫下落,再加兑适量开水,稍以文火加温后,按客人的多少,分别斟入小杯,双手端起一一敬奉客人。
近年来,昌宁县通过茶事文化活动、茶艺茶技展示、品茶论茶,传承茶精神,升华爱家乡爱国情感。先后举办“相约千年茶乡·寻味昌宁红韵”“昌宁·论茶”等系列活动,实施的线下实体店+网上电商平台“双拓展”,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四进活动”活动,使其成为展示“昌宁红茶”和昌宁茶文化的重要阵地。在中小学、青少年中开展“知茶性、明茶礼、爱家乡”活动,使其成为宣传大使。周期性举办“昌宁红茶文化节”“斗茶大赛”“采茶大赛”等茶事活动,“昌宁茶”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如今,昌宁县“以茶立意、以茶为媒、以茶推介昌宁”,叫响“千年茶乡·昌宁”这个品牌,不但重拾了昌宁曾经有过国务院奖励的光荣,还使这个“养在深闺的佳人”露出了她原有娇好的面容。昌宁人民从懵懂时期的喝茶解渴,到养生时期的品茶惜茶,涌现出一批把“茶”视为终生事业的茶人群体,且见闹市街区,各自打造的茶文化空间,精心布置一套茶席,放上心仪的音乐,插四时鲜花,在极具仪式感的氛围中,用心投入,让客人感受茶香带来的美感和幸福感。寻常百姓家中,辟出一方小院,茶韵与小轩窗、转角楼相映成趣......由此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茶室、茶空间派生而出,或走时尚现代的小清新路线、或表现古典端庄的中式气派,他们中有一部分是从事多年茶叶经营的茶商,因为与茶各自不同的机缘,对家乡的茶产生浓厚感情,由单纯的茶叶销售走向茶文化的传播。
一杯茶茗在手,如抚日托月,如捧千山万水,昌宁茶人或是独自一人或是三五好友,皆能心无旁骛,活在当下,荣辱不惊回甘千古醇厚,将茶文化发扬光大的自信彰显在微微笑容中。
作者系田园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