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七:茶老王

(2022-12-11 17:13:11)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文化

分类: 小说

茶老王

原创 饶福祥 澜沧江文艺 2022-11-21 09:12 发表于云南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七:茶老王


+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七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纪实小说








茶老王




饶福祥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七:茶老王

横断山一支巍峨迤逦的山脉,不停向南延伸,当来到永昌与顺宁府的结合部停息下来,形成了一座巍峨的大山,当地人取名叫杜伟山。杜伟山脚,从天堂奔流而来的涓涓细流,在山脚汇集成碧波荡漾的小桥河,小桥河旁,土地肥沃、万物茂盛、百花盛开,这里有一个秀珍型的盆地,村民取名小桥坝。在杜伟山脚,小桥坝的南边,有一座小山丘,地势虽然不高,但在当地很有名气,不起眼的小山,名叫白果树山。

白果树山为何有名,还得从清朝道光年间说起,在杜伟山南面的王府城外面,有一艾姓大户人家,骡马养到近百匹,家中的马锅头人数众多,多到出门走夷方的路上遇到互相不认识。可想艾姓的大户人家生意可谓如日中天。天有不测风云,艾姓大户听信了地理先生哄骗,理由是艾姓虽富不贵,是家对面的一块大石头作怪。艾家就找了工匠,经数日功夫,大石头被打平,就在即将完工之际,石缝里冒出了一股白气,这股白气直上云霄,当升到半空,瞬间化作一对白鸽。白鸽飞呀飞,一直飞到杜伟山脚,小桥坝边的小山包落下。因为有白鸽飞来,村民就改此山为白鸽落处,后经数百年演变,现今叫白果树。白果树山因有白鸽的故事,就有了灵性和名气。

白果树山虽不高,因有白鸽的故事而有名气,小桥坝边的杨姓人家搬来山脚居住,到民国的1936年,杨姓人家新添了一个男孩,小孩生下来浓眉大眼,天堂饱满,看着就有一个福相,家人就取名陈子。陈子是杨姓曾到寨子对面的陈家入赘,三代归祖又回来老家白果树山居住。

小陈子不仅生得眉清目秀,生性更天资聪颖,从小就尊老爱幼,喜欢听老辈人讲故事,他小小年纪,就举一反三。到7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里睦小学读书。这期间,中国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围绕爱国、强国的思想。小陈子在这时也取得了新名字,杨忠陈。从名字上看,还是体现不忘本,不忘祖宗的理念,毕竟杨姓曾到陈氏家族中入赘当子。

小陈子开始读书了,取名杨忠陈,他在学校发奋苦读,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受到了老师和学友的好评。老师在批改一篇作文时给予杨忠陈很高的评价,老师曾在课堂上讲,小学生的作文最高不超过80分,可这一次,老师给予了杨忠陈满分,他的作文标题是:为强国而读书。

列强对祖国蹂躏。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当家做主,杨忠陈在读到高小,理解能力也更上一层楼,把家与国的关系理顺了,“只有国,我们才有家”,这是他常与同学说的一句口头禅。

杨忠陈天资聪颖,不但学业优秀,经济头脑也不简单,他所读的学校,是里睦袁氏家族创办的,曾任过8个县的县长袁恩锡。不但思想开明,扶贫济弱,更有为家乡发展经济的理念,他到双江勐库购回了大叶种勐库茶茶籽,首先种植在学校、寺庙周边。杨忠陈读书的里睦学校,就种植着大叶种勐库茶,他经过与老师申请,得到10棵大叶勐库茶籽。种植不多,杨忠陈如获至宝,他把茶籽种在自己家的地边,经过每日浇水抚育,茶籽终于发芽了。他看着小茶树一天天的长大,脑海里在不停的翻来覆去,哪天茶才能长成大树,为家乡经济发展形成支柱,到那一天,我们的茅草房也能变成瓦房……

一晃6年过去了,杨忠陈也从青涩的孩童变成了半大小伙,他从里睦小学高小毕业了,在那个年代,高小毕业就是文化人了。就在杨忠陈高小毕业的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了,全国人民迎来了解放,而祖国南疆边陲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到了次年的1950年,云南才和平解放。杨忠陈在解放大军南下进行土地革命的运动中,加入土解工作,积极为家乡的建设东奔西跑,在成立互助组的初期,担任互助组的会计,为群众加入互助组不怕苦不怕累,经常到农户家中帮助做农活和宣传党的政策。

1953年,杨忠陈17岁那年,他光荣的在税务部门参加了税务工作,因工作出色,又被选送到公社搞共青团工作,一干就是6年多的时间。1972年,全国大力组建供销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杨忠陈又被抽到供销系统,一干就是43个春夏秋冬,用自己毕生的精力,青春热血奉献给祖国的供销事业。

杨忠陈的事业巅峰,是从1986年开始,他工作30多年后回归故土,落叶归根,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温泉,回来担任温泉供销社的主任,这时他已是50岁老人了,但接触过他的人都发现,他与实际年龄差距很大,身材高大,头戴鸭舌帽,身着中山装,脚穿白线底布鞋,改革开放好几年了,他的穿着与职务很不匹配,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印象。

他兢兢业业的工作,回来几年就把一个营销不景气的末位供销社搞得风生水起,除集镇供销社外,每个村都建起了购销店,把土特产收购工作干到乡下,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到家门口,杨忠陈也随着供销社的营销两旺得到群众夸赞。

杨忠陈的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各行各业跳出了旧模样发展成多种经营,地区供销社的舒昌文,带着一个内地搞改革开放的片子到温泉供销社放映,干部职工看后反响很大,都有跃跃一试的涌动,大家热情满满。

杨忠陈召开了供销系统的干部职工会议,认真分析新发展的路子和途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温泉是茶叶老区,我们可以在茶叶发展上做文章”。

干部职工会议结束,杨忠陈请示了乡党委,带领班子成员走出办公室,到各村了解考察,经过几个点的比对,杨忠陈他们把发展的目光锁定在尼诺山,因为那里人户少,荒地多,又有独特的气候。杨忠陈一行人身着中山装,脚穿解放牌胶鞋,拄着拐杖,一山一山的看,一洼一洼的瞧,用了3天时间,考察完了尼诺的山山水水,选准了开发茶叶的地点。

茶叶发展的地点选定尼诺山,这里山高水秀,气候独特,因有勐统坝头白雾的滋润,常年有早雾晚霭的景光。每当东方日出,勐统坝的白雾就悄悄飘向尼诺山,把青山、大地、人家白衣素裹起来。傍晚,当天边一缕阳光褪尽,大地上、森林中、房前屋后就会有一种白色的纱帐,东一坨西一朵,当地人把它叫做霭。因有这种独特的气候,生长在这里的茶叶甘甜、回味、清香,让人喝了后回味无穷。

经过一番考察,访问了当地农户的气候、土壤情况,杨忠陈回来请示了县供销社的主任吴荣榜,把要建一个茶叶基地的打算给乡镇府作了汇报,得到了县供销社和温泉乡人民政府的支持,并协调从地区供销社抽调2人,昌宁县供销社抽调2人,温泉供销社抽调1人,从农村聘请有技术专业人员2人,组成了茶叶基地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茶园的开挖工程。

茶园基地指挥部成立后,迅速组织农村劳动力近600人,在尼诺山安营扎寨,一间间小屋,一个个工棚,尼诺大山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在杞木林开挖出380多亩高质量的标准茶地。消息传出,地委杨善洲书记亲自到了尼诺山,来调研供销系统的新思路、新举措。杨书记看了一片片新开的茶地很高兴,指示茶地面积要达到500亩。领导小组听了杨善洲书记的指示,又协调土地在尼诺湖边开了120多亩,茶园新开面积达到了500多亩。

茶园开好了,到哪里找苗呢?杨忠陈读书时种下的10 株茶树,经过40多年的风雨滋润,阳光雨露的抚育,现已长成了大茶树。因不曾台刈过茶树,茶树的树幅很大,并挂满了茶籽包,仅这10株的茶籽还不够,杨忠陈又到有大叶种茶的户收购了一些茶籽,当年在杞木林洼育种茶苗3亩。

为了把基地建设规模再大一些,杨忠陈向世界银行贷款40万元,与蕨坝山村民小组协调土地500亩,到此为止,茶叶面积达到了1000亩,并建起了茶叶初制所,茶叶精制厂。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生产模式。

茶园开挖结束,为了速生快长,不补苗,一次成活,当时的技术是一尺两头栽,每亩栽10000株。地委杨善洲书记看后说:“这种栽法太密了,每亩6000多株就足够”。最后茶园种植每亩栽6600株,茶园达到了速生快长,3年投采,实现一次成功不补苗。

而今,尼诺茶成了云南省8大名茶之一,尼诺绿茶曾获“金钟奖”“陆羽”杯奖,被评为“中国西部地区名优茶”。

因有尼诺茶叶品牌的带动,温泉的茶叶发展突飞猛进,面积发展到10万多亩,全国以乡镇为单位算,温泉的茶叶从面积、产量、产值、效益、户均收入名列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因有茶叶的增收,温泉的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只有大城市才有的“洋楼”,在乡村随处可见,村民用茶叶钱建房子,用茶叶钱买车子,用茶叶钱娶媳妇……茶叶成了温泉经济持续增收的经济支柱,成了一张对外开放的名片。

茶老王,他不姓王,他就是杨忠陈,因他对温泉茶叶发展有特殊的贡献,村民就把他叫做茶老王。

杨忠陈为温泉的茶叶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在供销战线奉献了一生的青春和热血,他在1991年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1年被云南省委组织部表彰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中国商业优秀企业主任”。

苍茫的青山老林,千年的野生茶树,霞客走过的古道遗迹,满山滴翠的绿色茶园,是伴随茶老王一生的梦。杨忠陈为温泉的茶叶发展奋斗一生,为村民经济增收带来了希望。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七:茶老王

(插图源自网络)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三十七:茶老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