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二:驮茶姑娘

标签:
昌宁茶的故事文化 |
分类: 纪实文学 |
驮茶姑娘
+
+
昌宁茶的故事之二十二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驮茶姑娘
殷佳鸿
渡过黑惠江。
走进巍峨雄峙于东岸的自生塘山脉,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分布在半山腰的一片台地上,这里就是阿果郎彝族村。
阿果郎村出了个小有名气的姑娘一一瓦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瓦梅开始单枪匹马只身辗转奔波于凤庆县的诗礼乡,昌宁县的漭水镇等地收购茶叶,然后马帮驮运到巍山县的龙街新虎街牛街等地销售,赚取微薄的中间差价。
当年黑惠江两岸低热河谷地区不产一片茶叶,千家万户百姓平日里饮用的茶叶完全依赖从外地输入。
回首过往岁月,一个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开始散发出野生菌香味的季节里,我取道南诏发祥地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经五印龙街返回座落在黑惠江西岸的家乡。
客车到达龙街乡己是终点站,可是我的家却远在二十公里外的珠街彝族乡子堂村。这段路程当年因不通公路必须徒步穿越,而且还得从列木祖渡囗摆渡过黑惠江。
老一辈人在饱尝了行旅之苦后喟叹,愿隔千山,莫隔一水。
虽然旅途艰辛那一次我却与传说中的瓦梅不期而遇。那天因为我的行李多而且沉重,按当时的解决途径我只能到街上雇请骡马驮运行李回家。
恰巧那天就是龙街乡的街子天,来自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们汇聚在街道上买卖土特产和衣物用品等,只见人头躜动十分热闹。
经过朋友的一番打听总算落实了一个顺路的走开马主人。不过有个条件不能立刻就走,人家正忙着卖茶叶。
我只好耐心等待。
曰头偏西了,赶街的人们渐渐散去。
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彝族姑娘和她的一伙伴赶马来到了我堆放行李的地方。
姑娘轻声对我说:我就是替你驮运行李的瓦梅。我有些惊讶。哦,原来这位就是时常被人挂在嘴边的驮茶姑娘瓦梅。
我一打眼立马就想到了清溪里灵动的游鱼。瓦梅的个头超群举手投足是那样生动利索。瓦梅的面色弄不清是与生俱来抑或高原紫外线的打磨呈现淡淡的咖啡色。让人仿佛见到了相当坚韧却不露声色的清香木面前一般。
生命历程中积淀的阅历,让我判定眼前的瓦梅肯定不是一枚寻常的山楂果。
瓦梅和伙伴从马鞍架子上解下用水牛皮制作的专门用来捆绑物件的架皮,十分娴熟地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地行李结结实实地捆缚在驮架子上。
我们开始赶路。
一路之上前前后后都有肩挑手提人背马驮着东西结伴而行回家的赶街人。天色渐晚我们才走到阿果郎寨子。瓦梅对我劝说道今晚就在我家住下算了,因为要渡江到时候黑灯瞎火多有不妥之处,等到明天早上让我爹继续把你送到家这样可好?
我只有点头的份。
据《康熙蒙化府志》载:倮倮,多依山谷,聚族而居。甘淡泊,习性勤苦,喜射猎,善牧养。生活在黑惠江两岸的彝族人,起房盖屋时乐于选择坐西朝东的房向。进入堂屋左侧的山墙两边分别各安放一张木床,两张床中间垒砌与床同高的一个火塘。铁三脚上一年四季支着一把用来烧水的铜壶,火塘上空吊着一米多长宽的炕笆,上面放着烟茶药品种子等杂物,这样的配置当地彝族人称其为“居戈居玛”。
对于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错落起伏群山里的彝族人家而言,居戈居玛绝对是个神圣温暖决策重大议题的地方。若非尊贵的客人或亲朋好友之外是万万不可能让其落坐其上的。
天色渐渐暗了起来。
松树明子火把吱吱燃烧。
闪烁的火光慢慢挤跑了弥漫在堂屋里的夜色。
瓦梅的父亲把小茶罐支在火塘的炭火上,举手从炕笆上取下一只篾箩,从里面抓出一撮茶叶,放进茶罐里一边烘烤一边抖动。待到茶叶散发出煳香味时沏上开水,顷刻间小茶罐泡沫翻滚响声如雷。
这样的饮茶方式彝族人称其为百抖茶或雷响茶。瓦梅的父亲说百抖茶头蛊苦,二盅涩,三盅甜。
那天晚上我坐在居戈居玛之上,有滋有味地品饮了彝族人家地道的火塘小罐茶。
次日瓦梅的父亲赶着马把我送到了黑惠江西岸的老家。
自从那次交往过后,我与瓦梅一家就有了联系,瓦梅一直坚持不懈不辞辛苦地收茶卖茶。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昌宁县不少宜茶地方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温泉乡境内有座尼诺山,这里森林繁茂,拥有最适宜种茶的肥沃土壤,有清澈的尼诺湖,有晨雾晚霭。以供销社为龙头的企业开始投资尼诺山发展茶叶生产。
当年数千人云集尼诺山,一座座简易工棚错落分布在山上。一层层梯田被人工开挖出来,昔日山岗上高高矮矮的灌木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株株移植的茶树苗。
来自阿果郎彝寨的瓦梅和几个兄弟姐妹相继出现在尼诺山种茶队伍中。那时别人图的是劳动挣工钱,瓦梅盘算的是学习种茶技术。
这位倔犟的彝家姑娘铁了心计划着要在家乡的大山里种出一坡茶树。
十年光阴如流水。
当年瓦梅曾经挥洒过无数汗水的尼诺大山头,己经生产出了优质尼诺茶。春去秋来尼诺茶得到了人们交口称赞己经获奖无数,最值得称道的是她荣获了茶叶界的最高奖项一一陆羽杯奖。
目光转向遥远的黑惠江畔阿果郎山中,瓦梅栽培的五百亩茶叶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瓦梅干脆把自己制作的茶叶命名为“瓦梅”茶,向附近乡镇销售赢得了肯定和好评。
绿肥红瘦的暮春我们走进阿果郎瓦梅茶山,如今水泥路己经通到茶叶加工厂。
落座,瓦梅亲手泡茶。
望着杯子里起起落落的茶叶,我莫名其妙地联想起了长天奋飞的大雁,它们不惧艰辛穿云搏雾不达目标不回首。忽然又有自然界的那些精灵联想到了瓦梅的人生。
然而除了钦佩也有些心酸。
当年的女神与同龄人相比已经尽显憔悴苍老。
瓦梅的创业故事我们在火塘边听到了后半夜。
让人高兴的是瓦梅茶银毫显露色绿柔润清香耐泡,品质优良不愁销售。
瓦梅几十年的付出渐渐有了回报。
也许五百亩茶叶不值一提,获取的收益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然而瓦梅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做事人,百姓眼中实实在在的成功者。
我们祝愿对于土地一直怀着深深敬畏和感恩的瓦梅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插图本号 )
作者:昌宁县湾甸乡上甸村祥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