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澜沧江文艺
澜沧江文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12
  • 关注人气: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九:彝家小罐茶

(2022-12-02 10:26:55)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文化

分类: 纪实文学

彝 家 小 罐 茶

原创 胡 鉴 澜沧江文艺 2022-11-03 08:03 发表于云南

+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九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十大!


 

彝 家 小

彝家小罐茶


胡 鉴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九:彝家小罐茶

远方的客人到我家,

请喝一盅小罐茶。

山箐水,小罐茶,

清香爽口人人夸。

山箐水,小罐茶,

又解渴了么又解乏。

喝下这盅小罐茶,

各族兄弟是一家呀!

是呀么是一家!

利----腊皮杜力(彝语:来,请喝茶!)


这是昌宁县彝族人家的敬茶歌。敬茶是彝族传统待客礼节。来到昌宁的彝山,进入村寨农家,客人一落座,主人就要给你泡茶了。茶乡昌宁有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市茶的历史,茶叶散发的大自然的清香气息,深深的融进了昌宁人的历史文化生活中,茶香、茶话、茶歌、茶礼、茶道,自古至今时时熏陶和颐养着茶乡儿女。以茶待客是彝家人的基本礼仪,在彝家,如果主人不泡茶,也许说明客人不受待见;客人不喝主人泡的茶,便是失礼。这片树叶的魔力是巨大的,她能使人神气倍增,能传递温暖,也能消弭隔阂。如果至亲挚友相见,免不了要长谈,小罐茶是亲情友情最好的见证者。围火塘而坐,促膝而谈,所有的真诚、真情和推心置腹都不及茶中真味。水落了又添,茶淡了再煨,小罐往往能营造出一种甘苦同味的氛围、一种淡泊清雅的心境意境。以茶相交暖热随心,浓淡随意,贵在知味知情知性,那份禅意,只有茶水能够表达。

昌宁的种茶历史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境内20多万株古茶树见证着茶乡“古茶树王国”的蓬勃和丰厚。远在阿依山依码箐的云山雾岭里,也有成排成排的茶树,这里的老人也道不明是何时何人所植,但是晒青、烘焙、揉捻等制茶技艺代代传承着。黑惠江外的黑马大寨子,有个叫“茶育生”的老人,出生后体弱命危,父母穷尽办法均不显效。后有云游道士经过寨子时给予指点,于是便拜寨头一茶树为“干爹”,名由此得。依道士嘱咐采以鲜茶叶煨水,茶汤服用,茶渣浴洗,数月病情逐渐好转,后再未患病害。茶育生老人对茶情结深重,“茶瘾”也颇大,必须是小罐茶煨制才能过“茶瘾”,我曾听他戏言:“茶是俺呢命根子,不有茶,俺呢‘衣禄’就断了。”

彝家小罐茶的泡制,看似简单易学,其实高深莫测。小罐茶泡制得精当的都是彝家寨子里的老者,品过他们泡的小罐茶,才能真正领略这一片神叶的个中味道。茶育生老人是长老中最精于泡制小罐茶的。他拿出早被熏得黑黢黢的外观不见一点土色的小土灌,放在火塘边慢慢地烘着,等土罐烘热,抓一撮茶叶放到罐子里,边继续加热边轻轻抖动,使茶叶受热均匀,烤黄至乌而不焦。等到土罐开始冒出几缕清气,茶叶散发出扑鼻的香味,便把已烧涨好的水倒一点入土罐中。此时只听见土罐在水火交融中发出“呲—隆、呲—隆”的淬响,土罐里直冒起翻滚的泡沫,幽远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早已钻入鼻孔。加水时快一分不得,慢一秒不行,适时机而动,瞬间罐鸣水滚,声如闷雷,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为“雷响茶”。加水的量不宜多也不可少,到冒出的泡沫至土罐沿口,泼出泡沫而不溢茶水为妙。这时茶水虽清香浓郁,但要直接入口饮用是苦涩的,连“茶瘾”大的人都会觉得“茶醉”,所以要稀释和调制:在大碗中倒入些许刚刚煨好的茶水,然后根据自己的浓淡追求,注入开水。茶色不同,茶气各异。小罐茶可淡可浓,但都幽香沁人,是普通泡茶根本无法比拟的。小罐烘茶让茶叶高温受热聚能,淬水骤然释放,茶香浓而不躁,幽而绵长,入口直抵心脾,透心入肺,胜饮琼浆玉露、胜食美味珍馐,那种满足和陶醉,只有弄茶、乐茶、痴茶的茶乡人才知道。

茶育生说,小罐茶的泡制,要义是讲求对火候的把握,不急不躁也不拖不疲,贵在水火济济。急火攻茶和冷罐淬茶都要破坏茶味;讲求对茶水的拿捏,将满未满,沫泼而水不溢;讲求对口味的适调,不浓不淡。什么时候投放茶叶,什么时候淬水,都影响茶能的释放;“头道”茶水倾出后,添二道水,让小罐靠近塘中火炭,以文火细煨,观汤色适时出汤。老人烤制的小罐茶,不管煮几道,茶叶都是柔韧的,不至于煮烂,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那时我年纪尚小,茶育生还健在,我曾好奇地问他,这茶叶,为什么要烤,为什么要煮。老人说,我们的生产生活一直离不开竹子,茶叶在采摘、晾晒和盛放储存大都在竹衣、竹叶和竹器中,茶叶中难免会掺入竹叶毛刺等它物;在那时,茶叶产出当是粗茶,我们祖先的小罐茶的高温烘烤、淬水去沫,初衷是去除茶叶中的瑕物。谁料茶叶经此一烘一淬,竟添得无限香醇,于是小土罐泡茶在彝寨逐渐盛行开来,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了,小罐茶的浓香也从远古飘到今天。时至今日,小罐茶已是彝家茶礼茶道的一部分,给古老的茶乡茶艺增添了新的韵味。

小罐茶是赶马汉子的精神食粮。在昌宁大地马帮古道纵横的版图上,历史深处承担物流货运的彝家赶马汉子,小土罐是他们出门必带用具,他们的歌谣里唱道:“赶马只先带土罐,出门哪先带老婆。”赶马汉子常年在漫长古道风餐露宿,食宿无定,一壶酒一罐茶也许就是几天的生活口粮了。夜晚的篝火是不能熄灭的,一过夜半,他们拿出小土灌烘在火塘边,随手从马驮子的麻袋子里抓一把茶叶,开始慢条斯理而又机敏地煨起小罐茶。他们对茶的用心、投入以及追求是比刚才在睡梦里还排解孤独和相思的。赶马汉子煨的茶,够浓够味,倒入口中,茶水裹起苦涩、漫过味蕾,化作对漫漫前路的美好憧憬涌入腹中,融入沸腾的血液中,几大碗茶下肚后顿觉神清气足。前路多艰,时不我待,他们罩起马鞍,端马驮子上马,几声口哨几嗓吆喝,扬鞭而去……一路的放歌尽是思念,尽是诉说,尽是求索,而这腹中暖茶,暖胃也暖心,即便风尘为伴,沙石为伍,也能鼓足前行的勇气;即便沿途没有村寨店铺得以歇息就餐也能抵挡一天的饥寒和劳累,一根丝地奔向遥远而又甜蜜的梦想。

对小罐茶情有独钟的还有老人,茶陪伴他们度过了远去的岁月,他们已经离不开茶了。彝家寨子里早起烧火的都是家里的老人,每到后半夜他们就合不上眼睛,早起煨小罐茶是他们一天的第一份惦记。谁也说不清这是一种依赖、一种负担,还是一种寄托、一种享受。天还未明,碳已火燃旺。铜罐孔里缓缓升腾着热气,小土罐里刚刚淬落的茶水,一把火钳,一只还在打盹的猫,老人,前面一碗茶……多么静谧多么温暖多么沧桑的时光和岁月的构图。老人品尝过生活中太多的酸甜苦辣,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在讲述着悲悲喜喜的往事。他们能够坦然的放下时光所给予的一切,唯独眷恋不舍这一碗小罐茶!

今天的昌宁,是全国唯一注册认证的“千年茶乡”,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百强县、中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基地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酵,我们早已走出了那个加工粗放、竹叶盛存的年代,制茶工艺在传统技艺的精髓中不断提升,多样化的精加工、深加工的茶产品铸造着响当当的茶品质。而一直不变的是昌宁独有的古茶树深爱并家族史定居和繁衍的温润的环境,不变的是茶乡一代代儿女对茶叶的痴恋和执著。那悠悠茶香,透着历史的气息,映着昌宁各族儿女披荆斩棘、执著前行的身影,从祖先解乏、解渴、解暑、解疾的大土碗,飘到今天我们对美好高品质生活新追求的小土罐中。茶香不变,我们对茶的执念和寄托,不变!

我是在彝山的火塘边长大的,我熟悉像茶育生这样精于古老的传统茶艺的耆老,我最熟悉小罐茶的味道。走出彝山,让我惊喜的是,我看见彝家小罐茶早已走出了大山深闺,走向了更宽更广的“火塘”,小罐茶似乎还形成了某种风尚;让我深感遗憾的是,当我怀着激动的心,用近乎颤抖的手端起小罐茶,再缓缓送入口中,我却饮下了失望。我往往品到流于形式的噱头,尝到浅于表皮的模仿,难以体味到小罐茶该有的那份深厚、温和与幽长。我想起了沉默深邃的阿依山,想起了不舍昼夜的黑惠江,想念火塘边煨茶的风霜老人…… 

跟我走吧,我们回彝山。让我回到老家的火塘边,虔诚地秉持祖先的初心,为你煨一罐不急不躁、不浓不淡、不满不泼的小罐茶!乡亲们会把小罐茶捧到我们面前,羞涩而淳朴的敬茶姑娘,唱起敬茶歌,跳起“满翻满转”的打歌。茶是香的,歌也是香的。让我们围火而坐,促膝而谈,重新咀嚼、体味和吮吸小罐茶蕴含的养生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活哲理。彝家小罐茶的真味,一定会淬发出更绵长的香!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九:彝家小罐茶

 

(插图本号)


作者系昌宁县文化馆,电视剧《最后的窝棚》 男主角左老黑扮演者。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九:彝家小罐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