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茶马古道古茶韵

(2022-11-30 09:14:09)
标签:

昌宁

茶的

故事

文化

分类: 散文

茶马古道古茶韵

原创 段相纪 澜沧江文艺 2022-10-25 08:09 发表于云南


 【编者按】云南昌宁,茶的土地,茶的故乡,她在澜沧江边长大,她在天堂山上成熟,千年不变的爱情在这里长成故事。她美了这片土地,富了这方的人民。远方的游子一看见茶叶,就会想起昌宁的爸爸和妈妈,心中就会升腾起无比的力量。今天,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与中共昌宁县委宣传部携手名人大家、草根作者共同讲述昌宁一片叶子的故事。以此,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伟大的人民,献给党的二大!


茶马古道古茶韵



段相纪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茶马古道古茶韵

(罗金荣 摄)


在美丽的祖国滇西边陲,有一个美丽地方叫昌宁,这是一个“昌盛、安宁”的地方,神秘的“茶马古道”在昌宁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烙上深深的印记,为“千年茶乡”丰富了历史底蕴。

 

茶马古道贯穿千年茶乡的历史隧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在我国西部汉、藏之间用马帮作运输工具、以茶叶为主要外运商品进行贸易而形成的交通要道被称作“茶马古道”。据史料记载,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发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其分支遍布整个滇西。历史上,昌宁有三条较大的古道,一条是位于澜沧江以东到大理昆明的沧江古道;一条是南下镇康,直出缅甸的“夷方”古道;还有一条是北上永昌,通往拉萨的古道。一个小小的县域就有三条茶马古道,足以见证昌宁“千年茶乡”悠久的茶的历史。

 

千年茶乡种茶历史渊源流长

 

昌宁茶,如同其他原始物种,在第四纪冰川之前遗留下来,历经人类认知、训化、开发利用。由漫山遍野自生茶到如今的生态茶;渊源长远的茶历史,擦亮了“千年茶乡”的名片。

“神农尝百草”是昌宁祖先认识茶叶的开始。在神农时期,有《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也可以说是昌宁祖先认知茶的开始。

 三国时期昌宁已有种茶,相传诸国亮南征经右甸宝华寺(现大田坝),“因兵士患疫、得姜糖茶而祛”,昌宁有茶用茶的原始可见一斑。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云南志》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等记载,史证了昌宁在唐代就已是出嘉木(茶)的地方。《昌宁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644年)碧云仙茶曾作为贡品上奉朝廷,其形似仙桃,上官爱不释手”,明景泰年间( 公元1450~1456年)《云南图经志书》中载“勐垌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为湾甸茶,谷雨节前采者为佳”,既载证了我县明代种植茶叶的历史,也反映了当代制茶工艺水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中记载“昌宁境内百年老茶树触目皆是”。记证了昌宁民国时期古老茶树已经很普遍。新中国成立后,昌宁茶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建成优质茶业基地3.5万亩,新世纪已发展到10万亩。

 

推陈出新种茶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

 

 昌宁种茶的历史是一个种植方式和技术不断提升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阶段,茶树自然生长在漫山遍野之中,人类自然利用,即现在尚存的原始林中的纯自然生存茶树,以古茶树为主。第二阶段原始野生茶就地利用和人为在祠、寺及房前屋后、园边地埂种植的留养发展阶段(如石佛山、羊圈坡、芭蕉林等地埂型野生茶的利用)。第三阶段小块规模砍杂木焚烧后无规则的刀耕火种阶段,多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如温泉西山、漭水河尾等地尚有少量保留)。第四阶段等高线条状种植阶段,从1954年在猛统开始种植,1956至1957年在全县推广。第五阶段茶园等高开台、深挖沟种茶,同时提倡“顶带帽、腰系带、脚穿鞋”规划种植,1976年全县大范围推广。第六阶段茶园开挖水平提梯梯内挖种植槽,小行间“之”字型错位打塘1987年后全面推广。第七阶段高优生态茶园种植,1993年开始 ,第八阶段绿色、有机种植,2002年示范,2008年全面推广。

 

千年茶乡千里秀,生态昌宁茶飘香

 

在距昌宁县城15公里的漭水镇有着“千年茶乡源头”之说,境内自沿江花岩河、茶山河、漭水黄家寨乃至老厂望江楼,野生古茶、千年古茶树群、古茶园分布广,面积大,一棵棵饱经风霜的古树茶见证着沧江流域茶叶发源地。据统计,漭水有古树茶5000多亩,野生茶树群落3000多亩。野生古树茶,在沿江村的茶山河及羊圈坡一带分布最广,羊圈坡的大理茶远近闻名。“老乔生”、“易佑”、“黄家寨”等古树普洱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易佑普洱茶“紫娟”等40多个品种销往加拿大、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沧江茶源头的古茶林,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澜沧江畔,一棵野生红裤茶经历了1500多年的洗礼,其中最大的一株基部树干周围达3.4米,树高15.8米,冠覆达600多平方米,优为壮观,堪称独一无二的“古树茶王”。古茶植株主干明显,分枝部位较高,树势高大,树姿直立,叶片生状水平或下垂,叶芽肥大,叶质柔软,叶色油绿,叶尖渐尖,叶身稍内折,叶面隆起,叶脉11-14对,叶锯齿稀而钝,内含水溶性物质较高,氨基酸2.87%,咖啡碱4.29%,茶多酚32.31%,儿茶素总量15.39%,属红绿兼用茶种,是普洱茶制作上佳原料。从漭水黄家寨古茶树群我们听到宋元时期祖先植移茶树的声音。透过一株株挂满苔藓的古茶树,耳边仍然会听到微风传来的古时种植茶树劳动的急促呼吸声音。今天黄家寨古茶树群,以最葱绿的姿态质朴地迎候着人类的赞美和惊叹。

在漫长的岁月中僧侣们修建了碧云寺,同时在碧云寺四周的山冈上就开始书写昌宁种植茶的历史。明朝时期的昌宁僧侣们每天迎着朝露而上,那些无垠而起伏的山冈上每每出现一棵茶树,从此, 僧侣们清寡的咏经中,增添了常人的现实植茶生活。“碧云仙茶”在一个明媚与细雨交织的季节出世了。 它在附近的山谷中传播飘荡不息,走上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上的马铁窝中回荡着那种茶香,那些生命的静美直到如今仍旧在碧云寺的山冈上在传说中,“碧云仙茶”曾经作为贡茶进入了京城,那一条漫长的古道上,马帮漫长的跋涉把滇西昌宁“仙茶”从一个仙境驮运到另一个仙境。

翁堵立木大山的立桂山头的野生红裤古茶树,又是昌宁古茶树群的另外一道景致。这个长满古茶树群的山头,现在是研究昌宁千年古茶树的一个保护区,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在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灌木林中,烟雾弥漫,香气扑鼻,野棉花竞相开放的立木大山的南坡突出的另一个山头--立桂山,是“立桂山头古茶树分布区”,国家重点保护的红库茶珍稀植物。在这里有一棵高四五丈,约半围粗细,树干挺直的大树,它是立桂山的野生红库茶的“茶树王”。由于这里海拔高,周围气候潮湿,土层肥厚,腐蚀的山基土多,“茶树王”枝条健壮,那叶片光滑厚实,呈椭圆形。红裤茶芽像小鸟的嘴尖一样稚嫩可人,又尖又长,包得很紧,芽长得很稀,长在茎杆的叶根上,紫红紫红的,芽裤上散开的几片则是淡红的,红裤茶由此而得名。掐了几芽入口咀嚼,苦涩中带有翠香,吐渣后余味无穷,这里的野生古茶树,大约五百多株,每棵大茶树下都有许多小幼苗,这是野生古茶树传统繁殖方式 ,让人们找到了昌宁古茶树的“标本”和“活化石”。

千年茶乡古茶飘香,茶乡美景美不胜数。昌宁古茶树群还有在苟街水炉梁子、大田坝狮子塘、天堂梁子原始森林、鸡飞英滔大山等地存在。目前,昌宁县内发现认定古茶树群48群,健存古茶树20余万株,古茶树年产值1亿元。昌宁茶乡,到处可嗅到碧云寺飘来的“仙茶”馨香,听到茶马古道上马帮响铃悠长的声音,看到马蹄刻在古道岩石上深深足迹,茶马人载着神秘传说,进入以茶韵书写的茶历史。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茶马古道古茶韵

 

作者简介:段相纪,男,彝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先后任昌宁县、保山市政协委员,昌宁县市文学(民间文学)协会会员,昌宁县文化促进会会员、理事。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昌宁文艺》《茶乡文学》《昌宁报》《燃烧》《横断山》、《保山报》、《边防武警报》《边防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山茶》《大西南文学》“昌宁文学丛书”等。《文化保山.昌宁卷》主创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昌宁腊罗巴传统民俗文化》主创之一(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先后参与各种丛书、《珠街彝族乡志》等地方志书撰稿和编辑工作。歌曲作品《彝乡美》、《亲亲故乡》《黑惠江歌谣》等,歌舞小品剧本《黑惠江畔种烟忙》《争星星》《罗老怪种烟》《改菜谱》等。珠街彝族乡退休干部。


+ + + 


昌宁茶的故事之十:茶马古道古茶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