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给彝族诗歌插上飞翔的翅膀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歌 |
——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同题诗征文大赛随感(序)
杨佳富
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同题诗征文大赛初赛入选作品在《边防文学》的集中展示,它不像世风日下为了追名逐利假以征文之名泛滥不堪的种种俗音,而是真正为民族的觉醒、进步、发展、繁荣和复兴,国家的强大,负重担当,尽尽全力的一次远征起点,给彝人诗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在编辑过程中,我认真读了这些诗歌。从这些诗歌感知到彝族文学发展的新态势、新面貌。彝族情感是诗人们的集体情怀。我是彝人同题诗有浓郁的彝族风味,展现的是彝族的生活、精神品质等等,有彝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深沉坚韧的精神,以及对彝族族历史的回望。但如今诗人已经跳出这样的圈子,开始有对本民族的反思,挖掘人性,表现更为复杂的人性的美感。
说到彝族诗歌,我想到了一群诗人,他们是吉狄马加、阿库乌雾、倮伍拉且、海讯、普驰达岭、李骞、杨佳富、赵振王、李智红、常建世、王红彬、禄琴、沙马、俄尼·牧莎斯加、阿卓务林、柏叶、阿苏越尔、霁虹、阿洛可斯夫基、马德清、巴莫曲布嫫、吉木狼格、鲁弘阿立、贝史根尔、李军、李毕、施袁喜、吉狄兆林、周祖平、丁长河、阿诺阿布、吉布鹰升、孙锦屏、阿苦里火、沙辉、琼梦石加、王国清、阿克鸠射、谢永光、赵汝中等等。我这里所提彝族诗人,可能挂一漏万,也可以说是我一己之见。实际上,这些已经被关注的彝族诗人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其他一大批作者,他们在平凡生活中拾取诗意,写成优秀诗篇,值得我们持续去阅读和研究。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同题诗征文大赛入选作品的作者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现在积极提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这批诗人就是“人民”,就处在我们要深入的“生活”之中。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身份和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同题诗征文大赛作者们的诗歌可贵之处在于“真”。这些诗人在生活中经受着苦难,试图用诗歌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诗歌带着挥洒在乡间的汗水,带着流淌在土地上的血痕,带着发自生命本身的野性呼唤。诗歌是一个人内心图景的文字显现。借助这些诗歌,我们得以走进一个个心门,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他们也因为诗歌,将自己从一个庞大群体中区别出来。“诗之真”必须与“诗之美”相结合。诗人们与审美对象若即若离,既能做匍匐于土地上的“兽”,也能做超越大地、盘翔于天空的“鹰”。诗歌是神圣的,我不想要用草根来限定他们,诗歌关注实现生活原本是很正常的。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同题诗征文大赛是彝族诗歌时代前进的号角,为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当今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竞争激烈、文化渗透更加深入的趋势下,挖掘和张扬少数民族现代诗的艺术特质,对于保持民族的自尊与自信,留存本民族的文化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吉狄马加说过,诗歌达到的高度和表达的思想高度,往往就是哲学的高度。对这些诗人的作品诗人、评论家海讯、沙辉、卢朝铭和鲁志华等作了精彩的点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
彝族人民在世界上发明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语言文字,用母语谱写了族群记忆的辉煌诗篇。汉语创作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为少数民族文化话语权的表达提供了重要载体,亦规避了民族文学自我审视的窠臼,在借鉴汉语思维、与西方文学审美价值进行交流中,能更好地推进自我全球化进程。我很赞同评论家荒原易人的见解,一首能称得上伟大的诗歌,我想起码要有三个特点:一,和世界现代的艺术潮流基本吻合,甚至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二,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烙印,地域特色;三,有足够的分量;包括诗的厚度,深度,长度和诗人创作的时间一起来证明他的伟大。彝族评论家纳张元文中提到在当代文学长河中,诗歌是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作家人生的一个主要症候,见证文学的发展,诉说社会文化的风雨兼程。彝族诗人阿库乌雾文中所著与我有共同见解:彝族现代诗歌的繁荣昌盛是彝族文学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例证。彝族现代诗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文本,这是当代彝族诗歌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这种凸显的创作业绩对我国当代汉语诗歌的影响力甚强,也必将载入我国多民族文学的光辉史册。
面对星光灿烂的彝族诗坛,我只能算一个小学生,写序怎么也轮不到我,我身在军营,对地方了解不多,写评论文章也少,说错地方请大家海涵指教。
2015年3月于昆明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通过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的同题诗征文大赛的发起人,世界旅游散文诗会会长、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著名散文诗作家、评论家海讯,我收到了彝族著名的军旅作家、剧作家、诗人,杨佳富主编的2014年第四期《边防文学》。里面以极大的篇幅集中刊登展示出了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的100多首同题征文大赛诗。我仔细地阅读完了里面所有参赛诗人的诗作和海讯、沙辉、鲁志华(鲁子元布)、王国清、卢朝铭、吉狄阿吉、吴德方、王德席、邓天宇、阿景阿克、乌蛮兹佳(杨佳富)等倾尽心力,对参赛诗作简洁,凝练而精彩的点评。地域范围广及四川、云南、贵州、江西、北京、河北、吉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彝族、汉族、藏族、白族等民族的各行各业的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诗人诗作。参赛的诗作,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地域、民族、性别和年龄上,以多样化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全面而充分地反映和展现出了“我是彝人”的同题诗的主题、思想、内容和精神。
一枝独秀不是百花园,百花齐放才是大花园。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的同题征文大赛诗,从地域上来说,由于发起人积极宣传和诗人们的积极参与,不能不说很广泛;从民族成份上来说,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诗人范围,这样更具当局与旁观的全面和丰富性;从参赛文本的方式上来说,不只是纯粹的诗歌,在每首诗歌的后面,加上精彩的点评,这样的画龙点睛,极具欣赏性;从性别和年龄结构上来说,有男诗人有女诗人,有成人也有在校学生,这样显得更加多彩和谐;从层次上来说,有影响力的实力诗人,也有年轻的新秀和苗子,彰显出了协调和互动性。
我是彝人的同题诗里,有些诗阅读后,真想让人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深处,作细致过瘾地点评的冲动,但是考虑到篇幅的因素,只好冷却这种冲动和欲望,只有从兄弟民族诗人写的“我是彝人”和彝族诗人写的“我是彝人”的两个方面,从整体上作概括性的评论。
一、兄弟民族诗人写的“我是彝人”让人遐想和意外
在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的同题征文大赛诗中,我首先读的是标明本民族以外的兄弟民族身份出现的诗作。读了之后,让人遐想和意外。
我在遐想,本民族以外的这些参赛诗人,也许他们是彝女远嫁遥远的汉区的后代,他们的母亲是彝族;也许他们的父亲,或是母亲的某一方是彝族,他们有着彝族的血统和情结;也许他们游览观光和体验过彝山彝水及彝人的生活和风俗;也许他们通过网络和工作与彝人生活和交流过;也许他们了解和知道,虽然人为地被划分为不同的族称,其实都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各自的脉搏里都跳动着共同的血液;也许他们的心里就有一种博爱和诗意的情素,因此,他们向往这个诗性和诗意地生活和栖居着的民族……
但是,我最关注的,还是他们是以怎样的情感和诗语来抒写和反映彝族?我最先看的原因也就在于此,而不在于它。他们所抒写的多数的诗作让我很意外,意外在他们的诗作的意象啊,比彝族的诗人的诗作更具彝族的原型意象,考虑到篇幅,请看下面代表性的摘句:
“天菩萨与英雄结,挽起了一个民族的尊严/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豪情,顶天立地……”
——白马曲真(四川藏族)
“一腔彝音,千古血脉/骨骼里种植着金黄的一米//苍穹浩瀚,神灵广袤/万古的太阳历,彝族留给人类的瑰宝……”
“火,跳着达体舞/一曲苏木的为伟/在杯里随风飘荡,荡气回肠/百转千回,那高高的英雄结/挺着天,含着对谁的情往……”
“大凉山沿我的脊柱,升向天空/挺起支阿阿鲁后裔辉煌的篇章/扎在头上的大渡河,束在腰间的金沙江/让我的情歌滔滔流淌……”
“鹰飞多高/彝人的梦想就有多高/路伸多长/彝人的追求就有多长……”
——郜红干(河南汉族)
“彝人的大山/每块石头的内心/都装满了对火把的敬畏/聆听每只雄鹰/叼着母语的克哲/自由翱翔……”
“多少春夏秋冬孕育/多少风霜雪雨浇灌/黑的是山鹰/红的是杜鹃/黄的是麦粒……”
“在我身体里,骨头/始终像凉山深处的石头一样坚硬//切入历史,隔着悠扬的歌声/打动那些说着母语的人们……”
“当母亲开始在火塘边忙碌/我也开始用母语煮字//直到有一天/一只鹰啄断了系住签筒的绞索/从此我以神的眼光阅读天空的颜色//我抱着祖先的遗训,以骨头煮心/我以一勺勺传统培育的翅膀/我以一缕缕春风回报母亲的哺育/我以心血的根部不停地浇灌/毕摩经书里才有的灵性。”
“我熟悉那一首情歌/山鹰伴舞/口弦缭绕//我熟悉那一场婚礼/阿细跳月/荞粑蘸酒……”
——寸三妹(云南白族)
……
他们没有偏见,没有狭隘,充满了友善,充满了人性,充满了向往,这就是人类所需要的诗意的情感,诗意的生存,诗意的居住。
作为一个彝族的读者,稍感遗憾的是,他们抒写出了正面的心声,而缺少一些反面的声音。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仅是春色满园才是风景,冰天雪地满眼洁白的世界也是风光呀!
二、彝族诗人写的“我是彝人”振奋人心
彝族的老人们在讲述,在冷兵器时代,在刀光剑影中,在短兵相接前,真正的英雄,总是用具有最大分贝的震慑力的声音,向劲敌宣告自己的姓名后,才开始发起猛力地进攻,那是英雄的气质,那是英雄的声音。像天空的鹰语,不知令多少鸟界禽类失声潜伏隐没。像森林中的虎啸,不知多少猎物在颤抖失魂落魄!可是啊,彝人祖先的英雄,英雄的支格阿龙成为了遥远的传说,彝人在群山上,一千次,一万次地在遥望天空,那是等待着真正的雄鹰在天空出现。
古老而年轻的时间,被人类分割成长短不一的时间,被人类连接成无头无尾的时间,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时,政治野心化,军事竞争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道义退步化,人情冷漠化,时代网络化,信息爆炸化,资源掠夺化,环境污染化,气温上升化……
人类在面临着生存的严重威胁和自救的严峻考验之际,自尊的彝人,自爱的彝人,自觉的彝人,自醒的彝人,自信的彝人,站在时代洪流的风口浪尖上,像人与神的通灵者彝族的祭司——毕摩,急切地在呼唤人类失落的灵魂。
这时,肩负着诗人的本质和担当着时代责任的诗人,出来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这就是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的同题诗征文大赛的意义所在。
首届中国“彝族杯”我是彝人的同题征文大赛诗,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族别、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层次,诗人们,以群体阵容、以诗性、以诗意、以创新、以美感、以抒情、以叙事、以哲理、心启示、以富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意象和手法,围绕“我是彝人”这个有着圆心般的闪亮的中心主题,以鹰的血性,以虎的骨气,以精短的诗歌,以动听的歌声,以太阳的光芒,以圆的弧形,从内到外,唱响出了满圆的360度。
三、结语
小时候,在童年的故乡,村庄里的大人们好奇的爱问我,你是谁家的儿子?我以天真的童心和亲情的母语,把我的父亲的姓名,真诚而爽快地告诉问我的叔叔阿姨。
长大后,在民族的家园,不同的民族用同一的汉语爱问我,你是哪个民族?我以自信的声音和通用的汉语,把我的民族的身份,骄傲而自豪地告知问我的弟兄民族。
我听过,中国的第一个彝人音乐组合——山鹰组合,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用自己的母语,以动听的旋律和歌声,超越族界,超越国界地唱响过我是彝人( 安力诺苏)。
后来啊,在诗的世界里,吉狄马加以一首题为《自画像》的诗,以破折号为间隔“我是彝人”四字,对世界作出最后的宣告,一种振荡的声音孤独突兀地由近及远。
同题诗,《我是彝人》,来自于中国的东西南北,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是一种自尊的声音、自爱的声音、自觉的声音、自信的声音、团结的声音及和谐的声音。
同题诗,《我是彝人》,唱响在祖国的360度,这首来自不同地域的诗歌,是一首激情燃烧的诗,是一首立体多感的诗,是一首民族的交响曲,是一首民族的大合唱。
我——是——彝——人——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这只是语言的一个特性。语言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承载着本民族根深蒂固的、割舍不掉的魂魄!
在现实生活中,对本民族的语言现状,我常常陷入痛苦的迷茫之中。我的母亲是一个只会一些简单的汉语的彝人,而我的女儿却一句彝语都不会说了!教她说彝语,她把吃饭都说成“臭嘴”,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在家乡的侄儿侄女门也“不容乐观”,多半也只会简单的日常用语了。难道我们失去的只是母语吗?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失去什么呢?不得不让我们痛苦、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啊!
我们不能失去母语,但我们也不能封闭自足、不能过度自恋。过度自恋者必将顽固自闭,顽固自闭者必然落后而被淘汰,自然也就只有走向灭亡!我们必须学会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同外界沟通、交流,了解和理解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世界了解和理解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和发展。才能够更好地立足在地球之上!才能够使我们的民族之魂生机盎然、鲜活永存!
从某种角度讲,就像常建世的同题诗里的诗句:“检验族性的标准/不是文字不是语言”,而是骨子深处鲜血红洪的灵魂!
一说到灵魂,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宗教意义上的灵魂——宗教认为灵魂是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生命的一种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我认为,灵魂是指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情感等的自我意识。
由此可见,个体的灵魂,就是人的思想、行为、精神、感情等潜意识对个人品行的综合表现;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文化、习俗、信仰等信息认知凝聚而成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民族精神。
这次“我是彝人”同题诗歌活动,除了呼唤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灵魂在这个非繁杂乱的时代回归与苏醒之外,我主要是把它看作我们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介质和塑造彝人灵魂形象来关注。这次“我是彝人”同题诗歌活动中的诗歌以多方面的、立体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了彝族的习俗、文化也即彝人的思想、心智、性格乃至最真诚的灵魂。一首首发自肺腑的灵魂之诗,都将能与自己的生命相契合、心灵相对应的形象,赋予他们自己的生命、意志、思想、个性、激情,使之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雕塑。
“我是彝人/再叫一声/我坚信我身后的十万大山/都会竖起耳朵在倾听和回应” (苏文权的同题诗句),“我的灵魂高居头顶/····我的根骨顶天立地/但当我的背景如雪/正在被冰消雪融时/我想对世界大声地说/我是彝人,我是彝人”(海讯的同题诗句),这是彝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握的自我意识,是这个非繁杂乱的时代,面临可能被同化的潮汐,彝人向世界发出的呐喊。这是一种飞翔的充满真情的声情雕塑。
“一口酒
“但当我的族人中有的牙眦必报,互相倾轧/酗酒闹事,偷盗成性,欺诈,背叛/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艾滋病泛滥/不去反省自己,光说人家不好/不切实际,不去细处改变自己/这时我为自己是彝人感到羞耻和揪心”
所以,“以酽酽的灵血作肥/拿一颗灵魂
佛祖普度众生,但我认为众生也度化了佛祖!
这个辩证关系完全可以阐释一个民族与子民之间精神品质、灵魂明净之相容相依、相携并进的水乳关系。
“我是彝人”同题诗歌的好诗句远远不止这些,雕塑灵魂的精典诗句在同题诗歌中层出不穷,我只是以点代面地摘录了这些。
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古诗来形容这次“我是彝人”同题诗歌的丰富而精美,我认为是一点也不为过。彝族诗人门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剖析的自我意识,“立体构建”组合了古老而现代的彝族精神与灵魂雕塑。
虽然,有些诗作还有点稚嫩,有些诗作还属于“临摹”的“习作”,但是,这是注入新鲜血液的标志,说明我们彝族的一批批未来诗人正在源源不断地步入诗歌的道路。这是可喜可贺的事。
更让我们喜悦的是,不仅我们彝族诗人们积极踊跃的参加,而且有许多汉族等其他族的诗人朋们关注和参与,这也达到了这次“我是彝人”同题诗歌活动的另一个目的——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形象和彝人精神灵魂。
我坚信——千万彝血热汇的河流必定生生不息而辽远!我坚信——万千彝骨铸就的山必将巍峨而离纯净的天堂最近!这是这次“我是彝人”同题诗歌活动让我热血澎湃的精神根源!
一把火
首届中国“彝族杯 ”我是彝人同题诗征文大赛终评正在紧张进行中,参赛入选作品集《我们彝人的心灵世界》也即将付梓问世,到时,我们将择机择时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首发仪式,在此盛事即将来临之际,我选发一些对这一大事的积极反馈,以谢大家对此的关心支持和热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