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佳富边境诗丛研讨会评论之《诗人橄榄树》

(2013-11-26 21:52:26)
标签:

好诗

文化

魅力

分类: 评论

诗人橄榄树

—读杨佳富《永远的昌宁》

张昆华

 

 曾经读过杨佳富一本又一本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集,那是他用多种文学体载反映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当兵的日子》里《生命的微笑》和《彩色的情话》;《边关岁月》、《边关流星》、《边关风雨》、《边关云霞》的《绿色长城》所进行的《中国大缉毒》、《中国大缉枪》、《中国大缉黑》、《中国大缉黄》、《中国大缉私》等艰巨而光荣的战斗;也曾经看过杨佳富一部又一部电视剧、故事片,那是他用各类影视艺术再现了一代又一代军警的《边检站》、《军人荣誉》、《英雄荣耀》、《铁血雄心》、《带泪梨花》、《美丽重生》复杂而坦荡的人生;当然还有昌宁的《茶乡法官》、《苗岭霓裳》、楚雄的《茶花彝女》、禄劝的《月亮花》等动人而美丽的民族生活。然而最近我们所熟悉的边防武警作家杨佳富却用他那习惯于敬军礼的手写出了诗集《永远的昌宁》献给家乡建县80周年喜庆节日。这才使我从理性而感性地知道这位离乡参军几十年、长期奋战在边防线上的肩扛大校警衔的杨佳富,依然是他故乡的一棵朴实的橄榄树!我们所爱唱的三毛“梦中的橄榄树”,那是因为三毛的“故乡在远方”;而杨佳富这棵身穿绿色军装的橄榄树,无论他去到哪里,站在那里,他的故乡是《永远的昌宁》,是诗歌的昌宁……..

过去我所听说的昌宁,是保山、大理、临沧三个州市边沿的一些乡村碎片组合起来的一直带着贫困帽子的小县。因而才有为其祝福昌盛安宁的县名。虽然该县治不足百年,但其山川大地、乡村城镇却有着悠久的历史。那原始的新石器,古老的青铜器,都用其永生的光芒闪射出昌宁地区那些人数虽少却是族别众多的人民群众,早在3000多年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有史书记载,远在西汉、东汉时代,那片土地就先后隶属于益州郡和永昌郡。只不过是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而常常被某些人遗忘。人们可以遗忘历史,但历史不会忘记昌宁。于是,我们在昌宁地域生态丰饶、民族风情独特、千年茶乡飘香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听到了风中的橄榄树发出的“心灵的节日”里的歌唱:

我真想再摸一摸青铜器

搀扶那些倒下的先辈

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杨佳富怀着赤子之心、含着诗人之泪,向故乡的青铜器、向故乡的先辈说声“谢谢”,敞开胸怀,放开歌喉,通过《彩色的昌宁》、《澜沧江从我家门前流过》、《彝山恋歌》、《多情的昌宁》、《五彩衣》、《美丽的昌宁》、《永远的昌宁》等诗歌,告诉人们:“这就是我们的故乡”!

杨佳富用简明而华美、激情而形象的诗句,把他深藏于心中的故乡,托举而出:

因为我只有一个昌宁

只有一条澜沧江奔腾不息

只有一条黑惠江昼夜不舍

我的血管是和她们沟通着的

我的血液和她们一起潮起潮落

我的泪腺是和她们沟通着的

我的情绪和她们一道喜怒哀乐

澜沧江和黑惠江拥抱着

奔向大海

是她们规范着我

示范着我

怎样用自己的声音向着大海

歌唱

正如这本诗集的责任编辑苏映华在“封三”的“内容简介”中所写的:“诗人把对故乡的爱化成了感人肺腑的诗句。读了他的诗句,无人不为之动容。他的诗圣洁、美丽,可以称为真善美的代表。”我相信作为责任编辑,同时也是这本诗集的第一个读者苏映华,她的评价可以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

在我的阅读爱好中,古今中外写故乡的诗总是我优先选择的。这首诗那首词,不仅使人动情,而且记忆深刻,甚至能随口背诵。细细琢磨起来,写故乡的诗词都会因人因乡而异并各有特色。但若典型起来,总是属于真、善、美三个字的范畴。这当然也可认为是人性的一种审美观念。杨佳富的文学美梦是从写诗开始的,而且又是军旅诗使他踏上影视艺术的征途。一个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一般都会随着离乡的久远、年龄的增长,世道的炎凉,人生的沧桑等等,才会萌芽、涌动、澎湃、缠绵、忧伤、心痛,才会因情而生诗。而杨佳富的《永远的昌宁》之所以诞生于此时,必定有其基因与机会。从这本诗集里的标题、诗句以及诗的节奏、韵律、意境、美感进行分析,一定在杨佳富的心中孕育、蕴酿、隐藏、冶炼、推敲、打磨了很久很久,只是因为县庆80周年才在昌宁的阳光、月色、雨水、彩虹、炊烟、山岗、森林、河流、蔗田、茶园、温泉、古道、耕牛、犬吠、月琴、芦笙、舞场、小桥、茶花、村庄、城镇等等的怀念故乡的记忆中开发出来,以一行行诗句的形成排列出来。因而《永远的昌宁》虽然匆匆忙忙地出版问世,但却是经得住细读、多读、常读的诗篇。我从这三个“读”字的深层之处,像淘金沙一样淘出了三个“情”字。这是杨佳富的“情”,既有共性也具特性的情,那就是诗篇中体现的乡情、风情、亲情。

首先说乡情。请读《永远的昌宁》:

如果我是大树

我会怀念根须

如果我是广厦

我会怀念基石

如果我是扶摇万里的鲲鹏

我会怀念孵雏的巢

如果我是遍地漫卷的红旗

我会怀念红旗下

最初的誓词

这些诗句以及其他随处可见的诗句,就是杨佳富这棵橄榄树的根须,深扎于昌宁大地的乡情情结。

二说风情。依我的理解,风情就是昌宁多种民族的人文景观与多种生态的自然景观;也可以认为是杨佳富这棵橄榄树的花朵。请读《永远的昌宁》中的一些诗句:

一个神话

美丽而遥远

勤劳的声音每日每夜叩访

惊梦过后

潇洒着的是耕耘者的风度

追逐蹄声

心在阳光下再次脱缰

抒情中有响鞭嘹亮

春的原野

 

打起来呀,跳起来

打歌打到太阳出

跳起黄灰做得药

不唱不跳心难过

欢欢乐乐跳起来

杨佳富抒发了故乡风情的热烈欢乐之后,又通过昌宁的茶文化吟唱着从古到今的历史进行曲:

一杯清茶

从土屋端到书斋

从乡野捧到宫廷

至今还在八仙桌上

从古一直凉到今天

三说亲情。如前所举之诗例,如果杨佳富这棵橄榄树的乡情是根须,风情是花朵,那么,亲情便是果子。谁都知道昌宁是茶马古道,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有精美的日记描述了他在昌宁的经历与感受。而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赶马人和商旅过客,在爬山越岭、跨江渡河中的辛劳艰难就靠那一颗颗小小的橄榄果解除了长途跋涉中的饥渴,那先苦后甜的滋味充满哲理的思考与亲情的眷恋,因而橄榄果称之为神仙果。杨佳富这棵橄榄树的身上结出的、心上永存的橄榄果,便是他在诗中所写的母亲、父亲、阿姐、山姑、阿波、阿舅等等亲人友人。

请读《母亲》中的诗句:

核桃从母亲身上长出来

长出来

是一盏灯

母亲的灯

从我的眼里亮起来

将我的血液烧起来

烧到头顶

和所有的路程

再读《父亲》:

又一春

父亲的小唱

犁田的牛歌

于寂寞的红土

脊背是春的背影

 

又一夏

父亲的血汗

雀跃在锄儿

于灼热的红土

脊背是夏的彩虹

 

又一秋

父亲的憨笑

背皲心茧的手

于贫瘠的红土

脊背是秋的镰刀

 

又一冬

父亲的疲惫

稳健踏实的脚步

于不眠的红土

脊背是冬的月亮

亲情亲在心。亲人是橄榄果,亲情是橄榄果的味道。杨佳富诗中所写的亲人亲情,让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家乡的读者读出了昌宁人共同的真、善、美。亲人亲情是诗歌创作写不尽的永恒的主题。当杨佳富写母亲、父亲的这两首诗收入《永远的昌宁》这本诗集出版之后,我们又在刚刚出版的《边防文学》杂志2013年4期的“特别推荐”的开篇栏目里,读到了杨佳富新写的《想念父母》两首诗。题目依然是朴实的《父亲》、《母亲》,但诗中却饱含着更深刻、更形象、更感人的亲情。此前杨佳富曾用手机给我发来过短信,他这样写道:

离开父亲的时候

父亲是一弯月

永远挂在天边

……….

离开母亲的时候

母亲是一滴眼泪

永远滴在我心中

当时我读后,便流着老泪写了短信发给杨佳富:“好诗诗好诗真好,佳富本色是诗人。”如今,我愿意把我这两句读后感再用来评价《永远的昌宁》。因为在这本诗集中,杨佳富所流露的乡情、风情、亲情,犹如橄榄树的根须、花朵、果子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我把杨佳富称为昌宁的诗人橄榄树。

 

2013年11月于昆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