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恋
(2012-09-02 21:11:07)
标签:
昌宁楷体傣族珠街湾甸 |
分类: 杨佳富作品选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6月18日 作者:杨佳富
茶乡三月,鸟语花香,久旱逢甘雨。应故乡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委、县政府之邀,刚参加完我编剧的电影《茶乡法官》在昌宁首映仪式回到昆明的我,又回到故乡,与中国作家昌宁采访团同行。
踏着被岁月磨的光亮的山路,因为刚刚下了雨,空气中袮漫着一股熟悉的潮湿的味道,天刚刚朦胧,故乡的情结和着一两声的鸟儿的鸣叫,是那么的亲切!
记得那是深秋的清晨,在一片“再见”声中我离开了故乡昌宁珠街彝山。
不知怎的,那一天的生动场面至今仍在我眼前一幕幕过场:乡亲们的羡慕目光;少先队员的张张笑脸;送行大队的长龙;亲友们的嘱托;我那激动、留恋的乡情;难舍难分的情感……总伴着我一同前进,山隔不断,水剪不断。这种乡思的浪潮在我心中荡漾,它像一缕牵衣的晨雾,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像一条没有尽头的小路,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着我的心。
打起来呀跳起来,
吃饭可以不要盐,
欢欢乐乐跳起来呀,
啊苏赛罗赛罗……
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想起故乡“腊罗拔”的歌声,我心里就充满了欢乐,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我的故乡在云南昌宁珠街彝族乡。生活在那里的腊罗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腊罗人勤劳善良,朴实聪慧,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喜庆,庄稼丰收,农闲时日,当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时,全村寨的男女老少便纷纷涌向田间草坪、农家院落或村边广场,围绕着熊熊篝火,在明快而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边舞边歌,直至深夜。腊罗人称这种活动为“打歌”。
“打歌”开始时平缓稳健,进而逐渐急促。男女青年们以歌问答,倾诉内心的喜悦,歌唱生活的欢乐,赞颂诚挚的友谊,传达美好的爱情。据说,仅“打歌”曲调就有二十多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舞蹈,舞蹈有跺脚、拍掌、甩臂旋转等动作。轻盈的舞姿,犹如蜻蜓点水,奔放的动作好像蝴蝶纷飞。
在我很小的时候,故乡的老人就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腊罗人和相邻的一个部族发生争斗,腊罗人势单力薄,节节败退,被对方围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腊罗人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在漆黑的夜晚,一百多名腊罗兄弟来到一个山垭口,燃起篝火,又唱又跳,火光和歌声使对方误认为是腊罗人援兵赶来,只好撤兵回营了。
腊罗人就此化险为夷,围火对唱,庆贺太平。从此,腊罗人就有了打歌,并把打歌视为太平舞,打歌活动便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月亮是天灯,草坝是舞场,男女老少围成了一个圈子,边跳边唱:
脚搭干沟等水吃
手扳花树盼花开
打歌打到太阳出
跳起黄灰做得药……
这时,一天的劳累没有了,一天的烦恼没有了。
高飞的大雁啊,
请祝福我的家乡吧,
啊苏赛!
赐给她力量吧,
赐给她智慧吧,
啊苏赛哩赛罗……
久违了,今日归来又听到了这支歌。啊,故乡的歌又送我一片故土的温情……故乡的亲人们就是这样尽情地跳啊,唱啊,疲劳了,离开人群,走到篝火边喝上一碗包谷酒,又回舞场,继续打歌。酒越喝越多,歌越唱越响。夜渐渐深了,天渐渐凉了,可亲人们欢乐幸福的情景,却还像春潮在心中猛涨,猛涨……
在珠街乡与耈街乡交界处有一座山叫八卦山。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经常要翻越八卦山的山神庙梁子,在寂寞的林中行走。好在有两个女校友“影子”和“小草”同行。
坐在山神庙梁子深处浓荫下的岩石上,吃着家里带来的晌午饭,听这些鸟儿的鸣唱。
在八卦山中,我听到许多鸟儿的歌唱,它们用自己特殊的语言,讲述着山水、云雾、雨露、花草和树木的传奇。它们的语言,我能够听懂,在八卦山这个鸟儿的小小社会里,它们讲述着欢乐,讲述着痛苦,也讲述着它们的爱情。
在山茶花开的季节里,我发现“影子”的脸红得就像那朵山茶花,我开始远离“影子”,我怕看见她水汪汪的大眼睛。在我从军的那天,我看见“影子”站在八卦山梁,我怕大家笑我,头也不抬的走了。几年后,我在八卦山梁等她,“影子”没有来,有人告诉我,“影子”变了,从此“影子”给我的信,我再也没有拆开……
八卦山沉默了亿万年,它不声不响,在那里昭示着永恒的寂寞。能够发出声音、能够传达意念、能够表达生命的,在我看来,就是这些鸟了。这些鸟,在八卦山向这个繁杂的世界发出声音。
这声音,是我听见了的,体味了的,领悟了的,它诱我进山,又引我走出大山。
我看见“影子”照过像的那棵桃树,桃花又开了,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崔护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正是春暖花开、萌生爱情的季节,耉街苗家人在山花浪漫的深处,吹起芦笙,携手逛舞,欢迎我们的到来。
旧时民谚有“老娃(乌鸦)无树桩,苗族无地方”的说法,因逃避战乱灾难,而导致了苗民长期动荡不定的迁徙生活。我的校友耈街乡中学苗族副校长熊继成告诉大家,苗族属历史上周朝前期的“蚩尤”后裔,古称“盘瓠”或“蒲蛮”,原生活于长江沿岸的高山峻岭深处,后被中原各民族的首领黄帝打败,其族人遂率众迁徙于湖南、贵州一带,唐时有部分苗民开始西迁入滇。耈街乡的苗族属清末由贵州经滇东北、复经大理永平,再沿澜沧江南下而迁入的。
耉街山水风光、民风民情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2006年5月22日,独具内涵的耉街苗族服饰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受保护的五种服饰之一。万物分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东、南、西、北、中,人间有仁、义、礼、智、信,苗族最古老的服饰“五色衣”,与中华民族对“五”的崇拜天然合一。耉街苗族服饰“五色衣”有头饰帽子、长褂、短褂、披肩、三角围腰、飘带、麻布百褶衬裙、绑腿等18样,此次给我们展示的“五色衣”均为耉街苗民亲手缝制,织麻布、剟、绣、缝及千变万化的自由图腾工艺无不饱含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时,我又想起2007年“耉街首届苗族花山狂欢节”,以展示当地苗族历史服饰文化为主,活动有开幕式暨舞蹈史诗“苗岭天风”主题晚会、篮球运动会、集镇扩建工程竣工典礼、招商引资签约会、中小学文艺晚会、耉酒知识抢答活动、物资展销会和闭幕式篝火晚会组成,可以说是耉街有史以来最为空前的一次盛会。
展现耉街苗族历史服饰文化的舞蹈史诗“苗岭天风”以苗族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五色衣”为特点,用原始的民族音乐、舞蹈、服饰元素,由原汁原味的当地艺术工作者打造,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苗民亲手剟绣的苗族服饰“五色衣”项目打造成舞台剧,再现了以服饰为载体的苗族五千年的恢弘历史文化习俗。全剧分趟过浑水河、纺织声声、苗山恋歌、苗山重彩四场,一、二场又分补天、战争、迁徙、耕种、洗麻、刺绣六节。在远古的历史回音中,舞台再现出伴随苗族历史进程的灶台、篝火、纺车、织布机、弩子、牛角、芦笙、葫芦、花伞、盾、剑等图腾工具;在悠远的光影中,五十多位民族演员身着如魔如幻的五彩盛装诉说着一个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诞生、农耕、放牧、纺织、狩猎、战争、迁徙的图腾里,一个民族由弱到强的自强之路得到真正诠释。全剧情境跌宕,寓意深远,气势恢宏。 让我深深感动。
光阴荏苒,岁月有情!苗岭霓裳,将铭记在我的心里!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像傣乡这样鲜艳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透过迷人的夜色,仿佛又见翩然的傣家姑娘,轻轻地,轻轻地唱起那首闪烁着爱情光芒的歌: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啊,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啊,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心就像长了翅膀一般飞了起来,飞向美丽的傣乡——湾甸。
能将古傣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昌宁县湾甸乡傣族妇女万德美,一直是我采访的对象,这次,我终于见到了她。
万德美的傣族名字叫叶妲。1961年,她出生于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小新寨一个普通的傣族农民家庭。万德美是在父亲万清国等父辈们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的熏陶下长大的,从小就对源远流长的傣族民间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83年,万德美初中毕业后被选拔到保山民族干校学习新傣文,次年学成归来被借调到县文化馆从事傣文翻译工作,1985年又到云南民族学院进修,学习《民族民间文学发展史》。1986年,万德美离开县文化馆回到了小新寨。A7F保山日报网
万德美27岁结婚,女儿不满周岁时丈夫就离她而去,从此,她独自一人艰难撑持这个家。为了维持生计,万德美在寨子里开了间大约20平方米的杂货店。白天做生意,晚上翻译、整理文稿,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在该县县委宣传部、文联、妇联等单位和部门的帮助下,万德美先后将30部民间故事、神话、诗歌等傣文古籍翻译、整理成汉语。她翻译的作品多数已在报刊上发表,其中部分作品还收录入保山市文联编辑出版的民间文学集《散落的珍珠》;《阿銮系列故事》、《帕罕》等被录入《昌宁民间文学集》,其中《宝扇》还被改编成话剧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2004年,万德美获得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
这么多年来,万德美已经习惯了如何与记者沟通,采访很随和。万德美脸上常挂着笑容。她说她多年辛苦翻译的古傣文神话、故事、传说已被昌宁县文联集结成册,即将出版;含辛茹苦养育出来的女儿大学毕业了,有了份好工作。小卖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A7F保山日报网
在大青树下撑着小花伞与乡领导一起迎接我们的乡文化站站长银春兰也有得意的事情,那就是她们办起了傣文夜校班。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湾甸乡是昌宁县三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全县唯一的一个傣族乡。自1382年湾甸有史记载以来,傣族一直是境内的主要居民。600多年的历史演变,积淀形成了良好的民族传统和丰富的民间知识,傣族语言文字,口述文学故事,民族古籍、民族民间器乐等已经成为承载傣族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现代化的冲击,加之全乡境内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安置,傣族人口在全乡总人口中的比重从近90%下降至24.23%,民族同化进程加快,众多宝贵的傣族传统文化、民间文学正在逐渐消失,抢救和保护傣族文化、民间文学的工作刻不容缓。自保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启动以后,湾甸乡立足乡情,找准着力点,将每年举办三期傣文夜校班作为该乡创建工作的主要目标。
我祝愿湾甸乡,祝愿故乡昌宁文化繁荣,生生不息。同时,我愿意为故乡的文化繁荣兴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故乡啊,我永远是您放飞的风筝,无论我飞得多高、飞得多远,线永远在您的手里。梦里的天堂山、澜沧江、黑惠江、古茶树、核桃林、那种刻骨铭心的情,那种感天动地的爱!就让我永远醉在不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