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电影
(2012-09-02 21:08:26)
标签:
上海茶乡法官昌宁法院文化 |
分类: 杨佳富作品选 |
来源:《中国边防警察报》2012年9月1日 作者:杨佳富
当电影频道通知收购了《茶乡法官》信息传来,我终于舒了口气。
2月23日,我回到了家乡,参加昌宁县拍摄制作的数字电影《茶乡法官》的首映仪式。 让我高兴的是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保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蔺斯鹰,保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伟,保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永伦,昌宁县委书记耿梅等领导出席首映仪式。我看到热情的家乡人参加首映仪式,更是感动。
过去在电影、电视剧中我都是当编剧,有的作品是根据我小说改编,没有尝过拍电影的酸甜苦辣,这次尝到了。我们的电影从策划、筹资、制作拍摄、后期制作直到审批公映,历时两年多。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我与昌宁县人民法院院长李秉琦一拍即合。我指导我的学生——洱市公安边防支队宣传科中尉副连职干事徐中阳写了初稿,我与李秉琦几经修改,两个月后电影剧本呈现在大家面前,国家广电总局很快批准立项。然后,我们选定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吴天戈执导,吴天戈曾经与我合作过电影《边检站》,该片2009年创下了电影频道收视率第一的记录。吴天戈是电影艺术家吴贻弓之子,1990年7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电影导演专业86级。子承父业的他在上海拍摄完电视电影《第十三个名字》之后,逐渐站稳脚跟。1999年,获第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导演。其电视电影《像春天一样》1996年荣获第六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导演奖;《第三条线》1998年荣获第一届CCTV6电影频道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其主要代表作品还有《暖冬》、《英雄泪》、《暗算》、《边检站》等等。2011年4月2日,我们的电影顺利开机了。昌宁法院举全院之力,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克服种种预想不到的困难,与剧组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实地拍摄中。这种力量的汇集,已经超越了法院自身,得到了县委、政府及宣传部等各相关部门、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成为了全县的力量汇集,是昌宁人文美德和文化精神的展示。电影拍完后,我们请了第22届“金鸡奖”奖最佳剪辑奖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周影老师作后期制作。后期制作中,为了让昌宁籍作者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们请县文工团的编剧杨建赋按我们的要求对台词做了修正,做到了精益求精。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的电影很快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称该片是反映法院题材中难得一见的电影精品,国家广电总局马上审查通过,推荐公映。梅花香自苦寒来,主要演员陈姝、李京泽、 张惠玲 、毕远晋等出色表演也是电影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感谢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对该片的肯定:“昌宁法院做出了一个很多人不敢想,不敢做的大事,这部电影创造了多个了不起的记录,为云南法院文化建设、法制宣传留下值得讴歌的一页,率先由基层法院拍摄完成的,由法官自己担任制片人,并撰写主题曲的电影……”
艺术来源于生活。影片的故事、情节大都出自昌宁法院近年所审结的案例。过去,在我的家乡,在当地少数民族看来,打官司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如果不是遇到最烦恼、最窝心的事情,他们轻易不会走上诉讼之路。因此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稍有激化,就会演变成恶性刑事案件。到了县法院,我了解到为更好地及时化解这些发生在民族之间“窝心事”,昌宁法院巡回法庭把办案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向少数民族群众赠送了数千份诉讼知识宣传资料和相关法规单行本,把法院订阅的报刊杂志集中起来,送到相关村寨。居住在黑惠江畔的茶发枝是位性格倔犟的彝族老人,在与小儿子发生争吵后,干脆与老伴搬到地边的草棚里生活,一住就是三年。但今年草棚再也无法遮风挡雨,茶老爹又气又急。无奈之下,他请小孙子向法院写了封信,要求帮助解决。但令茶发枝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县法院的巡回法官竟出现在草棚里了解情况,并把儿女们找来,以召开家庭会的形式就地开庭调处纠纷。经法官结合当地民族的民俗和法理耐心疏导,儿女们不但当场向二老认了错,而且还于当天把两个老人接回了家。茶发枝激动地说:“打官司不出门,我这辈子还是头一回啊!”我们电影的主人公王剑芹就是人民法官的代表,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那真叫一个迷。县里、公社放映队下午到村,开始在两座房子之间支银幕,安放放映机,接电线,安喇叭,试声音,调光束。准备完毕,才去吃饭。这时候,放电影是全村人尤其是孩子们的重大节日。还没有吃饭,孩子们就开始占地方:有凳子的的放两个凳子,有椅子的搬来椅子,还有的背来一条长长的板凳,更有绝的,搬来一摞砖,一字排开,就算划成自己的地儿了。演出还没有开始,银幕前密密麻麻摆了一大片,连个插足的地方都没有。吃晚饭时,天已经黑下来。放映场上电灯贼亮贼亮照得一片光明。大喇叭一叫唤,演唱一会子样板戏,就开始广播:“社员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今天放映国产战斗故事片《南征北战》,希望吃晚饭后,快来观看。电影八点半开始。”一连广播三遍。在家里吃饭的娃娃们着急了,紧忙扒拉几口饭,拿着包谷粑粑就跑了,大人拉都拉不住,出去就喊小伙伴,一遍一遍的喊,于是做着伴跑到场上去。这时,电影场上已经熙熙攘攘,黑压压一片。电影正式开演,先演几个纪录片多少号,无非是过了时的接见或者农业方面的内容。人们不细看,也听不到说得是什么,孩子们噪杂的声音与高音喇叭的声音混杂在一起,成了一首现代交响乐。纪录片一放完,换片时,掌声响起来。 紧张的情节,机枪的突突声,好班坏班的较量,让我们瞠目结舌,最后好班的胜利了,我们高兴的鼓起掌来。于是,一部电影的名言流传开来:“张军长啊张军长,请你拉兄弟一把……”“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咱们步兵。”等等。少年时代,看电影就是一个美丽的梦……
今天,我成了拍电影的人,电影《茶乡法官》让我实现了宣传家乡的愿望。当初我之所以毫不犹豫的选择和昌宁法院协同创作拍摄《茶乡法官》的时候,就是看好电影传播的这种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我除了感动于昌宁法院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外,还有就是我一直想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的心愿。我想,拍《茶乡法官》就是我最好的表达方式。我的家乡是茶乡,就拍茶乡的人和事,讲昌宁人的故事,让茶树见证昌宁父老乡亲的勤劳善良,见证茶乡儿女的奋发上进,见证茶乡昌宁的安宁昌盛,见证茶乡法官的无限忠诚。腾冲有《大马帮》、龙陵有《滇西1944》,我们昌宁也要有。《茶乡法官》就是个很好的表现形式。一滴水足以见太阳,我们要让它成为昌宁的文化符号,让人一看到茶树就想起《茶乡法官》,想起昌宁,想起昌宁的茶乡法官。感谢保山的著名评论家魏国彬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拍摄制作《茶乡法官》是保山人主体意识的鲜明体现。自己创作,自己拍摄制作自己身边的故事,立足于自己的发展需要来拍摄制作本土化电影,这反映的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精神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们的电影存在着许多瑕疵,我们期待着观众的批评指正。
这里,我要再次感谢所有帮助、关注过我们电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