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的忆

标签:
砂锅走丝路瓦锅石碑现代技术 |
分类: 杨佳富作品选 |
来源:《边防武警报》1992年6年30日 作者 :杨佳富
四川荥经古称严道。
这里最早是羌族的青衣支系——耗牛人居住之地。
我们来到荥经,一街穿城,沿路所见的大都是大小各式的荥经砂锅,荥经成了砂锅城。
我们在荥经砂锅厂参观时,从办公室四楼的外走廊上眺望原野,在田畴中可见一高二米的石碑状的建筑物。厂里人告诉我,那便是楚庄王遗址的石碑。
古时的繁华就剩有这寂寞的石碑。
荥经砂锅乌黑发亮,它耐高温、抗腐蚀、不氧化、不变型,它炖烧食品时不与食品中的酸碱盐发生任何化学反应。最有意思的是,它盛装食品能保质,不变味,烧干了也不会烧裂。
我们参观了烧制的全过程,它是用白煤和泥土混合烧制的。而这种泥土必须是当地的泥。烧制时工艺颇特殊,从窑中取出时仍是黄泥色,放入一堆满木悄刨花的大坑后,用盖盖上密封,经火焖烧后,就变得乌黑晶亮。
它的制胚全赖手工操作,我们询问为何不用机械加工,回答因掺合的料中几种成分比重不一,机械加工时就会分离。因此它的产量很低,一问售价,亦很低,一件中型的产品,虽精美可爱,才卖三块多,效益可想而知。
我突然想起广东所产的电子瓦锅,内衬为一般的陶瓷,何不可改为荥经的砂瓦锅,这样因其质量更胜一筹,可打入更广阔的市场,且利润更大得多,听说他们已研制成功了新型产品“电子砂锅”,大约还未进入成批生产的阶段,我们未见到样品。
古老传统工艺品大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有更广阔的市场。没有现代技术、现代情调和现代韵致,任何古老的技艺都将黯然失色并落伍。这条规律不容忽视。
临出门时,热情的主人答应送采访团一人一件砂锅作纪念品,并让我们到仓库里去自选,这一下着实乱了套,因为式样太多,又都感爱不释手,熊掌和鱼的选择折腾了许久。我终于选定一件小型的造型精美的砂锅。厂里的人又热心地为我作一一用纸盒装好捆牢。
这件礼品随采访团南下数千里,几乎完好无损,我带回家中,用起来心里就热乎乎的。想到它的产地,它在烧制中的种种经历,想到它陪我们远行千里,必便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