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长城
(2009-05-02 11:01:46)
标签:
长城情感 |
分类: 杨佳富作品选 |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5月2日
作者:杨佳富
长城,每次到北京,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登上长城,站在长城上欣赏中华民族的智慧,想念边关冷月,想起我一次次走过的祖国万里边境线。今天是2009年的“五.一”节,我又一次登上长城……
车快速前行。路上,车好多好多,就像河水慢慢往前涌动,我举目观赏车外的景色。中午十二点四十七分,我们登上了八达岭长城。
我脚踏长城的青砖,手抚长城的青砖,眼观巍峨的长城,向好汉坡前去。一鼓作气往上攀登,人在长城上,长城在万山峻岭上,千峰耸立,长城蜿蜒,古代战斗仿佛就在眼前,真让人心潮澎湃。
由长城,我想到了边关。
在许多人的想像里,边关是苍凉和冷漠的,因为它让人想起风尘岁月所显现的马嘶古啧,鸦乱荒堡,让人想起文人墨客所吟哦的大漠孤烟,寒风落日。而事实上,在你未见到真正的边关之前,任何一种想像,任何一种描述,都是苍白和无力的,一如管中窥到的残叶,清风掠过便不见任何痕迹。
边关是历史屹起的一道门槛,它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岁月悠悠,湮没了多少昔日边关的雄姿,使它成为现在内地的一道风景,又筑起了多少今天边关的威严,使它化做昨日边关的继续。边关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被这道门槛阻隔着。犹如一道书中夹着的白纸,毫无任何渗透而言。在边关,同一座山可以种植不同的风俗,同一条河可以载乘不同的语言,同一棵树可以遮掩不同的信仰。在边关有形的是界碑,无形的是理念。往往是,有形的界碑挡不住叛逆者无形的理念,无形的理念却是忠诚者坚守的界碑。站在边关这道门槛上,你既有一种出门远行时的悲壮,也有一种飘零归来时的动情,这都让你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哪怕你是一个不爱落泪的汉子。
不仅如此,边关还是一首诗,一副画。它可以让诗人从渺小变的伟大,也可以让诗人由伟大变的渺小;它可以让画家充满灵感,也可以让画家感到呆滞。这么说吧,边关有山,山清秀嵯峨,却透着冷漠;边关有河,河浑厚湍急,但充满温柔;边关的风雨肆虏无忌,可不乏几分亲近;边关的日月明皓皎洁,却总是那么遥远。在现代文明都市把都市变的愈发狭隘,把人们变的越发猥琐了的今天,边关就以它的美丽自然,就以它的宽宏磅礴,就以它的淳朴浑厚,牢牢的吸引着你。在这里,你不用附庸风雅,不用察言观色,你就是你,你可以随意的扯开喉咙吼叫,可以尽情的裸露身躯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当你在炎热的七月翻上昆仑海拔6000米的高峰,看到的是一派银装素裹,当你在冰封的腊月踏着波涛来到南沙,看到的是赤日炙得冒烟的岛礁,你还会忽发奇想,天上一日人间百年的梦幻不就在眼前吗?你可以在边关永远感受春的温暖,也可以在边关尽情饱尝秋的果实。在这样的岁月中生活,人生的何等的狭意!
边关的庄严,边关的美丽,边关的神奇,在你为它迷恋痴醉的同时,又不能不让你不生出许多的感伤。对任何美好的东西,你都会有这样的感伤。裸体是艺术的美,但是你会感伤禽兽的目光在玷污它;文物是历史的美,但是你会感伤强盗的魔爪处处想撕裂它。事实上,这样的感伤绝对不是多余,边关遭受了太多的摧残和蹂躏,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和痛苦,以至每一阵轻风吹过,你都能听到如泣如诉的故事;每一道闪电划过,你都能看到刀光剑影的厮杀,踏上边关,你不会在有怀旧的仿古心情,土地被炮火燃烧过,河水被鲜血染红过,就连每一块石头,也记着刀戳的斑痕。
当我又一次站在城墙上,向远处眺望那似巨龙盘延的巍巍长城、那星罗棋布的烽火墩台、那森严壁垒的瓮城,还有那威严的将军府、宽阔的练兵场……这里的一切,都会使我联想到这儿曾经是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古战场啊!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了保卫祖国的边陲而血洒疆场啊!我仿佛看到练兵场上将士们正在冒着严寒、顶着酷暑刻苦操练,那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刀枪剑戟的撞击声,声声扣人心弦!仿佛看到历史上那些镇守边关的军事将领,蒙恬、班超、霍去病、左宗棠……一个个从将军府里走出,去检阅那整装待发的千军万马,去带领官兵为戍边卫国而冲锋陷阵……还有城内的“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等等,你也自然会联想到历代朝廷对边疆和少数民族采取的宽柔和感化政策。此时此刻,登斯楼,触此景,我顿生一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深情感慨!
今天的边关,祖国江山依然如画。正是对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痴迷,对那千万里的边疆深挚的爱,我们着一身戎装,虽无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我们依然意志如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