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杨佳富作品选 |
来源:《云南日报》2007年9月15日
8月6日至10日,为期五天的昌宁县耈街苗族花山狂欢节如期在山川秀丽的耈街乡举行,我作为特约嘉宾,又回到母校耈街民族中学,参加了狂欢节。
昌宁县耉街彝族苗族乡位于美丽的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夹江”由此而得名。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五县区结合部,区位优势突出。乡政府驻地位于昌宁县城东北部73公里处,全乡面积370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彝、苗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2%。近年来,粮、烟、林、畜成为耉街乡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片叶(烤烟)、一个果(核桃)、一瓶酒(耉酒)”“三个一”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
耉街原名“狗街”,由地支十二生肖排名而得。顺宁府乾隆、光绪二志有“狗街,每以辰戌为集”的记载。清道光年间,当地文人嫌其不雅,遂将“狗”雅化为“耉”,属长寿吉祥之意。
耉街山水风光、民风民情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物产丰饶,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快捷,区位优势突出,被称为“夹江生态绿洲”。
2006年5月22日,独具内涵的耉街苗族服饰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受保护的五种服饰之一。万物分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东、南、西、北、中,人间有仁、义、礼、智、信,苗族最古老的服饰“五色衣”,与中华民族对“五”的崇拜天然合一。耉街苗族服饰“五色衣”有头饰帽子、长褂、短褂、披肩、三角围腰、飘带、麻布百褶衬裙、绑腿等18样,此次“花山节”所用近百套“五色衣”均为耉街苗民亲手缝制,织麻布、剟、绣、缝及千变万化的自由图腾工艺无不饱含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耉街首届苗族花山狂欢节”以展示当地苗族历史服饰文化为主,活动有开幕式暨舞蹈史诗“苗岭天风”主题晚会、篮球运动会、集镇扩建工程竣工典礼、招商引资签约会、中小学文艺晚会、耉酒知识抢答活动、物资展销会和闭幕式篝火晚会组成,可以说是耉街有史以来最为空前的一次盛会。
展现耉街苗族历史服饰文化的舞蹈史诗“苗岭天风”以苗族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五色衣”为特点,用原始的民族音乐、舞蹈、服饰元素,由原汁原味的当地艺术工作者打造,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苗民亲手剟绣的苗族服饰“五色衣”项目打造成舞台剧,再现了以服饰为载体的苗族五千年的恢弘历史文化习俗。全剧分趟过浑水河、纺织声声、苗山恋歌、苗山重彩四场,一、二场又分补天、战争、迁徙、耕种、洗麻、刺绣六节。在远古的历史回音中,舞台再现出伴随苗族历史进程的灶台、篝火、纺车、织布机、弩子、牛角、芦笙、葫芦、花伞、盾、剑等图腾工具;在悠远的光影中,五十多位民族演员身着如魔如幻的五彩盛装诉说着一个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诞生、农耕、放牧、纺织、狩猎、战争、迁徙的图腾里,一个民族由弱到强的自强之路得到真正诠释。全剧情境跌宕,寓意深远,气势恢宏。
秋天,登山远眺,稻菽千顷,丰收美景,尽收眼底。举目南望,耈街河曲折蜿蜒,波光粼粼。站在山神庙山之巅,那种心旷神怡的快感,不能不令你留恋而忘返。那蓝天,那碧水,那青山,那校园,让我们想入非非,书生意气十足!多梦的年华,使我们心也高,胆也大。甚至“激扬文字”地“指点江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催人奋进的诗句,令我们热血潮涌,仰天长啸!其情其景,历历在目,好像昨天在眼前。
光阴荏苒,岁月无情!弹指间,20余年匆匆而去。耈街民族中学,我的母校,我的美丽校园,你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将铭记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