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性别 |
分类: 二年级的幸福生活 |
中国人注重教育,尤其子女教育这是出了名的。喜欢送子女留学,并冠以“深造”一词。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东西方在教育上差异很大,有些方面甚至都会超出我们这些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的想像。
平日我们作为家长,会更多地注重孩子们在功课上的进步,文体方面特长的培养,但在学校里,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更多的学业以外的教育,比如性别教育。看了一篇介绍加国在性别教育方面的文章,很是震惊,其中很多新的观点,是我从未想到过的。
按照本省公立学校教师使用课堂手册《性别系列:教育工作者须知》(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大纲)所说,他们将从幼儿园开始,把“性别系列”的观念教导给孩子们:性别不是只有男、女两种,而是一个“系列”(
Gender is a
spectrum),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做男人或做女人,或者今年做男人明年做女人,或者同时做男人又做女人。
什么意思?在2011年3月所发的BC省教师联会指导(Gender
Spectrum-What Educators Need to Know)手册中有这样的明确指引:
第5页:性别是一个系列,在“男”和“女”之间存在一系列性别身份。性别是思想的产物,是社会概念,而不是生理特征。从出生到死亡,一个人的性别身份可以不停地发展变化。因此贵子女可以随时表达自己是男或是女,或同时拥有男女两个性别,这是健康的,没有对错之分。
第10页:如果贵子女目前还没有考虑好是否变性,可以先使用激素抑制剂(
hormone
blockers),这是安全的,可以阻止贵子女的第二性征发育,以后变性时可以避免手术痛苦,并节省昂贵的手术费。
第17页:学校要庆祝与“性别系列”观念有关的节日、支持有关组织、购买有关书籍、检讨有关课程。
第17页:学校要雇佣“多样化性别身份和性别表达的职员”,以便言传身教。
第17页:学校要挑战并对抗一切可能传递传统性别观点的信息,包括壁画、海报、公告板、奖杯柜、学校网站等。
第17页:学校要提供“性别中立”的厕所和更衣室。
第18页:学生可以按自己认为的性别填写表格,使用名字和第三人称(he
or she)。
第19页:学生可以按自己认为的性别着装、使用厕所和更衣室。如果一个男孩“觉得自己是个女孩”,就可以进入女更衣室。
第22页:老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有关“性别系列”的观念、事物,并教育学生。
第23页:老师要在教室里布置描绘“性别系列”观念的标志、海报、课本、图书等,创造性别多元化环境。
第24页:老师之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积极实践和支持“性别系列”观念,不断参加有关变性、同性恋、双性恋的活动、讲座和培训。要勇敢,不要怕犯错。
第25页:小学生玩过家家游戏时,可以有多个爸爸或妈妈。如果学生想强加死板的游戏规则给其他人,就挑战这些规则。在着装游戏中,鼓励学生不考虑性别,可以扮成任何人。
第26页:老师不要用“男孩和女孩”或者“女士和先生”来称呼学生,以免传递传统性别观念。
第29页: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和重新设想一切传递传统性别观念的书籍和故事,如“为什么插图只画男孩打冰球而不是女孩?”,“如果睡美人是个男孩会怎么样?”。如果学生坚持传统的性别观念,老师应该质问他们:“你的信仰是从哪里来的?”
第31页:在英语、社会研究、科学、数学、语言、体育等所有科目中都渗入“性别系列”观念。
第32页:教育幼儿园和一年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家庭”:有男爸男妈、女爸女妈、女爸男妈、男爸女妈等等
第32页:利用传统的童话故事,颠倒男女角色进行对比,鼓励低年级学生对传统性别观念进行批判思考。
第37页:用《国王与国王》的故事(一个王子和另一个王子而不是公主结婚),鼓励幼儿园学生思考“平等婚姻”。鼓励学生自己写作类似的故事。
第45页:鼓励高年级学生检查带有“性别偏见”的小说,提出思想冲击性的问题,比如“小说中是否所有浪漫的关系都是异性恋?”(如果是,就是性别偏见)。
第32~58页:从Kindergarten到12年级都设计了有关“性别系列”观念的课程和教材,将洗脑进行到底。
……这些从未引起华人家长重视的性别教育,在西方教育里不仅重要,更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大有文章地、系统地进行着此项教育。
后一篇:学会和孩子如何交流学校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