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娇媚依然
娇媚依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37
  • 关注人气:14,6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姥姥家一:寻访王家大院

(2011-07-05 17:22:34)
标签:

保定

杨村

王家

王镇西

驴肉火烧

都说人老了会很怀旧,前些日借红色教育的机会去了姥姥家,长这么大第一次去,是不是我也老了呢!

姥姥这个词儿,对我实在是陌生,因为我从没叫过一声“姥姥,姥爷”,甚至连张照片都没见过。还是妈妈几岁的时候,姥姥就因病去世了。小时候的记忆里,全是妈妈用语言给我描绘的,姥姥家的称得上当时豪门巨宅的五进院四合院,姥姥家门前的大石狮子,姥姥家大门上的扣门铜环,姥姥家高过膝盖的门槛,姥姥家古朴灰调的青砖瓦房,姥姥家的砖雕石雕木雕,水阁垂花门楼,姥姥家的一个厅堂的祖先牌位,姥姥家院子里的枣树槐树,姥姥家的书香满屋和风琴,姥姥家第四五进院的长工院牲口棚,正门当街的王家胡同,最后一个院子当街的杨家胡同……

 

妈妈在家行最小,而生我又很晚,相比那些舅舅姨们以及那些表哥表姐们我实在是太小了,所以只记得这些,妈妈也曾描述过她也已经记忆模糊的一些七八十年前的往事,比如用小篮子分葡萄吃,妈妈家姐妹四个,兄弟两个,每人一小篮子葡萄,而二姨总是最先吃完,等大家都吃完了,三姨的小篮子里总会还有,而且剩下的都是好的,于是禁不起二姨的哄骗,最后全都被二姨吃了;再比如日本侵占华北的年代,放哨的一声“日本人来了”,全村人尤其是家里有大姑娘小媳妇的都慌慌张张地卷起包袱就跑,妈妈最小,总是由三姨领着跑,有一次太着急害怕,妈妈的小腿没有迈过她家的高门槛,一下子磕倒在门槛上,门牙磕掉了,鲜血直流,为了妈妈耽误了时间,三姨那次没跑成,日本人进村了,三姨只好涂了满脸的灶灰,躲在村民家炕上的一角,老太太们挡在前面,算是躲过了“一劫”;还有二姨,为了逃难,和村民们一起跑,和家人走散了,坐的一条船整个翻了,唯独二姨命大,被人救了,可是随身带的钱物干粮全都没了……记得我还曾经问过二姨这段往事,二姨总是微微一笑不做回答。或许那是她的一段最伤痛的记忆吧,只有像我这样不懂事的小毛丫头才会傻傻地问起。

 

妈妈给我讲的她小时候的故事太多了,可惜随着年代的流逝,我已经记不起几个。妈妈自从上了大学就再也没有回过她的家乡,从听妈妈讲家乡的事里我能听出她有多想念那里。那是妈妈的童年记忆,也是我最梦想的地方,姥姥家的样子不知在我的脑海里勾勒过多少回。如今妈妈因脑萎缩记忆已经错乱,再不会给我讲这些了,事隔六十多年,我终于决定替妈妈回一趟家。去保定,是久居心中近40年的梦想,期待打开梦想的窗户,期待着一米阳光透进,化去心中雾一般的边团……

 

带着这样复杂的心境,我踏上了妈妈生长的那块土地,原来觉得那会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可现代的交通通达地告诉我,保定天津竟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这么近,我们却一次都没去过。原来听妈妈描述保定离她家杨村也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保定北18里,现在道路通畅,坐汽车20分钟就到了。进了杨村可就迷糊了,妈妈家在哪呀?我专找看着年岁大的人打听,一位看起来比妈妈老多了的老头给我指了路,他告诉我说他也只不过70挂零,很小的时候听长辈们念叨过。文革的时候,妈妈家的房子就全被推倒了,在原址重新建起了一所小学。我赶到那时正好接近放学时间,我正好跟随着家长们走进院里,我执着地希望我的双眼不放过一丝一角,好像那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寸泥土都会倒影出妈妈一家人生活在那里的景象,但是怎么可能,一座“庄园”,半部清史,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已经成为一所面目皆非的校舍,我只能用我的镜头把院子里的全部扫描成电子影像。

 

也因此,我见到的每一位保定人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在保定吃的每一顿饭都感觉倍加美味。一定要给妈妈带回保定的记忆来,于是,我专门从杨村买了6个火烧,买了漕河驴肉,买了槐茂酱菜。真是奇了,妈妈本已经米饭都咬不动了,见到火烧、驴肉、酱菜,全都能咬了。以至事隔好多天,妈妈还逢人念念不忘地唠叨着她那错位的话语,说是她刚回家了,老家人还知道王家,知道她是王镇西的女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