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藏区风光 |
西藏的自然条件总体来说十分艰苦。在一般人看来,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苦不堪言。可是,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的却是一种宁静与安祥。在海拔4300多米的羊卓雍湖畔,一幢藏式民居前,我遇到了一位藏族妇女,石片垒起的住房、简朴的衣着,说明了她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面对镜头,她是那么坦然,那么满足,脸上洋溢着灿烂而又不失含蓄的笑容,使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的我不由得感到了一种震动。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格言 “知足常乐”,我在这里找到了生动的诠释。
物质生活的贫乏,并没有妨碍藏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的追求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林芝县境内有一片古柏林,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充满无限生机。其中一棵胸径达5.8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柏树之王”。现在,这片古柏林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据说,这片古柏之所以能够保护得这么好,有一位藏族老阿妈功不可没。正是有了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守护,才使得这片古树躲过了一次次劫难。我有幸见到了这位可敬的老人,当我用相机把她定格在胶片上时,我从她坚毅的眼神里读出了“信念”,读懂了“执着”。
藏民多信佛。在布达拉宫的红山下,在大昭寺开阔的庙宇前,在药王山,在纳木措(“措”在藏语中是“湖泊”的意思),在千里川藏公路线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西藏的任何一个地方,随处可以看到手持转经筒的信徒,看到随风飘舞的经幡。我不信佛,平时游历名山古刹,从不烧香拜佛,甚至对某些手持香火求签问卦的男女颇不以为然,因为从他们的脸上,常常隐约可以看出两个字:“功利”。在西藏则不然。我曾在布达拉宫广场观察面对红山顶礼膜拜的老人,曾在大昭寺前拍摄五体投地磕着等身长头的善男信女,也曾在药王山下把镜头对准神情专注的转经老人,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的却是一种令人感动的真诚——丝毫没有物质的欲望,有的只是心灵的安宁。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已经逐步走进了藏民的生活,各种媒体的普及,给自古以来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一天傍晚,我在拉萨人头攒动的八廓街头,拍下了一对年轻的藏族夫妻带着孩子在店铺门口看电视节目的画面。虽然只是他们的背影,但却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他们专注的神情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今天,火车已经开进了西藏,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好了。
第一次进藏,给我留下了最深印象的是一位名叫曲吉的小学老师。那是在山南地区浪卡子县白地乡的一所希望小学,全校只有曲吉一位老师,带着22名一、二年级的学生。一圈低矮的围墙,环绕着一幢低矮的藏式平房,小小的操场上,唯一的体育器材就是一个低矮的篮球架。虽然简陋,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在一根明显不够标准高度的旗杆上,五星红旗显得特别鲜艳。我请曲吉老师带着她的学生们在校园里照张合影,透过镜头,我突然发现,在教室雪白的墙壁上,一行红字标语简直就像在闪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就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给这张十分普通的照片取好了题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