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特色饮食饮食习惯 |
分类: 习俗文化 |
http://www.travelbbs.com/bbs/UploadFile/2005-1/20051344230698.jpg
藏族人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人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捞出食用。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人多将猪肉制成猪膘,以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人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籽,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的藏族人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用一块重石板压着,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肉类的储存多使用风干法。一般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奶及奶制品也是藏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取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奶制品,作为小吃或与其它食品搭配食用。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制作。藏族人普遍喜欢饮用青稞酒,尤其是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5-10/17/xinsrc_42100217145888932562151.jpg
▓
http://bbs.jiaodong.net/bbs/Boke/UploadFile/68303/2006-7/20067182349231760.jpg
▓
▓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便浮了一层谈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藏族群众,特别在牧区,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卡赛”,也用酥油。
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钦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罗”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水乳交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钦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浓,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
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
▓
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送嘴而食。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media/200609/26/NewsMedia_7227.jpg
▓
青稞洒的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湿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习惯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喝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
http://travel.qcgd.com/t2/imagessnapshot/2006-2-8/32091_6.jpg
▓
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
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
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
http://static.flickr.com/117/269301643_bab8742e22.jpg
▓
泽旺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