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一粒时空胶囊--北京商报


标签:
红酒品酒葡萄酒微醺之美旅行美食 |
分类: Denis品酒專欄 |
文章出处:北京商报
红酒周刊 作者:丛晓燕
http://www.bbtonline.com.cn/site1/bjsb/images/2012-11/09/C2/1109C02b001.jpg
身为专业葡萄酒讲师,林殿理常往来于各种葡萄酒交流活动。
http://www.bbtonline.com.cn/site1/bjsb/images/2012-11/09/C2/1109C02b002.jpg
拜访意大利普罗·塞克气泡酒最精华产区卡尔迪塞
http://www.bbtonline.com.cn/site1/bjsb/images/2012-11/09/C2/1109C02b003.jpg
与被誉为葡萄酒圣经的《世界葡萄酒地图》作者、英国著名葡萄酒作家杰西斯·罗宾逊(左)在一起。
“半路出家”
爱上葡萄酒
采访到林殿理,正值他从西藏回来,去之前他便在微博“调侃”此行目的是研究在高原品酒与平地的感官差异以及相对应的侍酒方法。当被问及这个实验的结果怎样时,林殿理笑说:“基本没有什么差异。曾经有人对我说初到那里不要喝酒,也有人说喝酒并没有大碍。我到拉萨的第一个晚上尝试喝了少量的葡萄酒,第二天就按部就班地喝了起来,感觉还好。”
生于台湾的林殿理,年少时喜欢绘画,但父母像大多数传统中国家长一样,还是为他选择了实用而保险的金融专业。大学毕业后,终于做起了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设计行业,但时间长了,行业的特质让他感觉到力不从心、身心透支,对于热爱自由的林殿理,内心开始疏离这个职业。
就在林殿理遭遇职业瓶颈的时候,一瓶来自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让他眼前一亮,他与葡萄酒的缘分也自此结下。接下来,参加品酒活动,结交酒友,同时不断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后来发展到有业内前辈鼓励他写葡萄酒方面的文章,直到今天成为一名专业葡萄酒讲师。
相比安分地待在葡萄酒学校听课,林殿理选择接近葡萄酒的方式更直接,也更接地气,他为当时台湾一些重要的葡萄酒杂志写文章,以业余记者的身份去欧洲酒区进行探访,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前沿资讯,这样的过程更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如今,他在上海开设葡萄酒教室“Denis品酒讲堂”,越来越多的葡萄酒爱好者汇聚于此,大家都亲切地喊他林老师。
“和谐均衡”
葡萄酒价值观
浏览林殿理的微博,明显感觉他是个葡萄酒和微博达人,放眼满是酒醇饭香,要么流连于各种城郭酒肆。身为知名的葡萄酒讲师,周游世界各大葡萄酒产区,享受琳琅般舌尖上的美味与佳酿,工作与兴趣在林殿理的生活里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与协调。
“平衡”,也是林殿理人生的一个关键词。人生或许就是个不断平衡利弊的过程。当年工作与身心冲突,他便另辟蹊径,寻求一份协调;9年前,首次来内地,经过京沪广之旅后,他用同样的方式决心移居内地,继续坚持不懈地爱着的葡萄酒事业。“考虑到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广阔前景,另外也是想换个环境。”朋友们羡慕他对自己生活的平衡能力,玩的时候尽情挥洒自我,静下来也会认真写东西。
林殿理心中的完美葡萄酒也同样拥有平衡均质的酒体特性,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好的酒就像走钢丝儿,尽管有风险,却始终能够保持酸甜匀称,增一分嫌丰,减一分嫌淡。”
身为行业讲师,又在两地生活过,对台湾与内地的葡萄酒培训现状,林殿理也自然看得明白,“尽管台湾接触葡萄酒较早,但在培训方面,内地要火热一些,尤其是一线城市,葡萄酒培训已很热门,相应机构的竞争也激烈起来。这种火热大概要归结于人们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因为一半以上的培训者想要快速进入这个行业”。
“画”出葡萄酒心情
在林殿理的字典里,葡萄酒像是一粒时空胶囊。因为凝聚着来自所属年份的历史、地理以及风土气候,葡萄酒穿越了时空,将酒客带回过往,又将当初酿酒人的心绪再现。
葡萄酒不单是一瓶容积750毫升的液体,通过它,林殿理的人生轨迹改变许多。“我更看重葡萄酒给我带来的一些东西,坐着热气球去看葡萄园、野生动物园,这样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接触到有趣的人和事是最重要的。”
已经出版过的《微醺之美——Denis的葡萄酒赏味笔记》,来自林殿理以往为杂志写的葡萄酒专栏精品结集。最近,他又着手准备第二本葡萄酒笔记,这是一本穿插大量手绘图的葡萄酒笔记,绘画功底为这几年的葡萄酒游历留下了很多记忆,林殿理经常在拜访酒庄时,看到好酒,便画下来,包括酒标、酒瓶乃至喝酒的人,还要让酒庄主人签下名字。有时候,酒不小心滴在画本上,也变成了这种品酒日记的一部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独一无二才显得弥足珍贵。
商报记者 丛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