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阅读疗愈系列书方推荐9:《别跟坏情绪过不去》

(2020-09-30 08:25:24)
标签:

读祛心病

宫梅玲

阅读疗法

大学生

《别跟情绪过不去》

分类: 阅疗书方


书名:《别跟情绪过不去》 

作者:(美)艾里斯 著,

译者:广梅芳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1

大学生阅读疗愈系列书方推荐9:《别跟坏情绪过不去》 

作者·内容·主题

《别跟情绪过不去》一书的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他创立了合理情治疗学派(认知治疗的雏形)。

艾里斯童年遭遇疾病和父母离异,可以说创伤累累。他曾因肾炎九次住院;十一岁时父母离异;弟妹水火不相容;19岁时又并发肾性高血压,40岁时患糖尿病。为了解决和处理自己的问题和帮助弟妹解决的心理问题,他很早便开始摸索和发展他的治疗方法了。因此,尽管他疾病缠身,但是他努力照顾自己,不使自己因疾病而陷入悲伤,反而可以精力充沛地生活。他还借用自己领悟到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逐渐克服了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碍。艾里斯所发现和发展的合理情绪疗法可谓他一生自救的法宝,他不但帮助了自己而且帮助了许多人,也养成了他乐观开朗的个性。

《别跟情绪过不去》一书是埃利斯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是“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就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说,使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他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会产生各种无所谓的烦恼和困扰。

书中,艾利斯用大量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证明他的观点: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合理情绪疗法易学好用,是自己当自己心理医生的法宝。

适应症  本书是一本自己当自己心理医生的好书,适应于所有被不合理情绪困扰的人。

读书祛心病  读对症的书 !

大学生阅疗感悟:让自己快乐起来

——读《别跟情绪过不去》有感 梦翔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艾利斯

失恋的感觉就像喝苦瓜水,从头苦到尾。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我曾对爱情充满憧憬,当所谓的“爱情”悄悄地发芽,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恋爱的甜蜜。可当我完全投入之后,她却离我而去,我很伤心也很无奈,对她也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在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那么爱她,付出我的所有,可她却不再爱我,这样对我不公平。我变得郁郁寡欢,学习心不在焉,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我读完《别跟情绪过不去》时,混沌的大脑突然开窍了。本书的核心思想“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我跟随着书中一个用“ABC理论”分析的案例,分析了自己失恋后的思想状态,从中收获了很多。案例中的女主角乔伊斯是一位和丈夫、孩子过着幸福生活的女性,但是突然有一天她的丈夫却要离开她和孩子,去和怀有身孕的年轻秘书双宿双飞,她为此非常痛苦,闹着要自杀,甚至住院疗养。案例和我的故事有着相似之处,我便对它更加感兴趣了。书中有这样一段:“乔伊斯在A阶段,承受‘引发事件’:丈夫有外遇,离自己而去。在C阶段感受到这个事件带来的“结果”:她很沮丧,而且想自杀。很多人认为是A导致C,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B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即她看待这件事的观点。虽然她对于A(引发事件)的发生无能为力,但她可以选择自己的对应方式来构建B(信念),最终导致C(结果)。”这段让我明白,失恋这件事我是无从改变的,但是我可以通过我对失恋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心境。导致我沮丧和失去希望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失恋,还有我消极的态度。

书中分析出了各种情况:“若乔伊斯想‘他真是个混账,他不该这样做,太过分了,我没有办法忍受这一切,我再也无法快乐起来了,我真想去死’,这种自我打击的信念-情绪-行为,会令她感到毁灭、失控、甚至企图自杀。若她想‘我知道他做了什么,真希望他没那么做,但事实已经这样了,我和我孩子也不会怎么样,我们母子还是可以快乐的生活’,她便会拥有一些健康情绪,这些情绪可以帮助她面对不幸,使生活正常运作。”读完后我恍然大悟,一直令我痛苦的除了失恋本身,不就是我不合理的信念吗?我完全可以这样想:“事情已经发生了,我虽然很痛苦,但是我生活还是要继续,我还有父母,还有朋友,我还要努力考研,我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没有她反而过得更轻松了,我不用再为她的生活费发愁,我有机会去接触更优秀的女生了。”经过自我信念的转换,我心里特别的轻松,感觉自己放下了一个包袱,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当我读到“人们用‘一定’去创造自己的痛苦:‘我一定要做得很好’、‘别人一定要公平的对待我’、‘生活中一定不能有挫折,我完全无法忍受挫折’”这句时,我反思自己,发现这三个‘一定’都住在我心里。想想我失恋的痛苦,我反问自己:我有理由要求她一定要爱我吗?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曾爱过她?我爱她是自愿的,她并没有强迫我这样做,那我有什么理由强迫她一定要公平待我?难道这样对她公平吗?如果我爱过谁,就一定要她也爱我,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这种绝对化的要求荒谬之极。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她可以去选择别人,我也可以有新的选择。虽然互相爱慕、相守一生是件好事,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对方,这也要靠缘分,在恋爱之前必须 “练”爱。世间的事变故太多,理解对方,自己也就不会再那么痛苦了。

通过多次阅读这本书,我跟随着情节对自己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我终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不再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开始追寻自己新的生活。

好多时候,人就是这样,只关注自己想的,却不去分析自己想的是对还是错,合理还是不合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改变你的想法,自己就会开心快乐起来所以,我不再忧伤,觉得分手其实没有想象中的痛,今后的岁月我会更懂爱情,现在的纠结与悲伤已化成岁月中一缕青烟,挥散于空中。我也不再遗憾,这次错过获得的远比失去的要多。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生活点滴,一起牵手走过校园的日子,依旧是我记忆中的瑰宝,永远珍藏在心底,在今后的岁月中再回忆起来,仍然会因为大学里有她的陪伴而显得充实和美好。

 摘自:宫梅玲《读祛心病》海洋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