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阅读疗愈系列书方推荐1:《每颗心都有病》
标签:
宫梅玲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问题读祛心病 |
分类: 阅疗书方 |
《每颗心都有病》是林一芳的治疗手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自助图书。作者精选与大多数人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例,引领读者挖掘内心深处不快乐的根源,回忆受伤经历,检视并修复自己的内心,破除看不见的命运困咒,摆脱不必要的困扰。
全书共9章,前三章引领读者发现心灵的十二个困咒,再从八个方面觉察困咒的根源、认识爱的本质。后七章则指导人们如何更新心灵、缓解痛苦、放弃怨恨、宽恕过往、放手奢望、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掌控快乐、追求幸福,指导读者启动内心所有的能量,增强重新掌握觉察爱和快乐的能力。整本书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适应症:
读书祛心病
读对症的书
我很少刻意去回忆自己的童年,不是因为伤痛或是畏惧,而是基于一种“你知道烙铁是烫的,所以你不去碰它”的理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刻,我总会蜷成一团,紧紧地抱住自己,幻想拿拥抱的温度缓解自己的无助,希望用双臂的力度拼凑残缺的灵魂。如此回想,从前的我是多么孤独啊。
《每颗心都有病》的第一个“困咒”就是“亲人之间常常不能相互理解”,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的确,亲情有时候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在它的庇护之下,我们忽略了对彼此的接纳和尊重,忽略了心灵共同成长的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迫于亲情压力之下的桎梏。正如我以妈妈为尊,对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敢忤逆,卑躬屈膝。,而妈妈以我为臣,认为父母管教孩子天经地义,我就应该无条件服从她的任何命令。在“亲情”的美名下,我和妈妈这样零沟通地相处着,这样的亲情,与其说是亲情,倒不如说是一种带着温情面具的暴力。于是我有了如下思考:在我们眼里,亲情总是温暖的,它有无上的暖色,甚至散发着太阳的光辉,以至于令人无法想象,甚至刻意不去直面其冷漠的一面。这或许是我始终难以接受妈妈那样残忍对待我的原因,撕去了亲情的伪装,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摇摇欲坠,因为我们本就缺少心贴心的联系。
书里接着说到童年时的负面影响对今后生活的困扰:“在童年早期的脚本里,如果有尚未溶解的恐惧和愤怒、孤独、寂寞,在未来的成年关系中,都会清清楚楚的显影和投射。”是的,当我还是懵懂的儿童,跌跌撞撞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周围的一切,包括紧张的家庭氛围、父母严苛的要求、被父母忽略等等。这时的我没有反抗或自我保护的能力。而当我渐渐长大,童年时的困局又在我现在的生活中显影,像雾霾一样一点一点蚕食我生活中的喜乐。生命最初的伤害会潜伏在人的潜意识里,影响人的性格、心智,若是不加以干预,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尽管时、地已经不同,我还是困在童年的局里,做困兽之斗。我想要冲破枷锁,可四周都是妈妈愤怒的身影,我很害怕,不敢面对,也无法挣脱。但是书中告诉我:“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历苦痛,苦痛是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当苦痛降临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浸淫其中,沉溺其中,永远不让自己超脱,你也可以选择愤怒的站起来,重新寻找自己人生的定义。这两种选择的权利都在自己手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改变你。”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细观自己,童年时的我还小,受到伤害并不是我的错,现在我已经长大,幼年时的疮口仍流着恶臭的脓水,我不能在听之任之,而应该用成年人的理智正面面对,从内在的自己开始,滋养爱,滋养我的精神小孩。
我用书中提供的冥想法进行自我暗示:过去因为我不爱自己,所以不做自己。因为不做自己,所以不爱自己。而未来,我要真心地拥抱痛苦的过去,真心地送别过去,和从前的自己和解。如果别人给不了我关注、给不了我爱,我就自己给心灵一点关注和爱。未来无论面临什么困境,我都会深爱自己。就像书中打动我的那段话说的一样:“即使我不名一文,但我们爱自己,我们就不会放弃自己。因为我信任我自己,对自己有足够的尊重和喜悦,为生命的内在力量而感到真爱,这就是真爱的力量。”
卑微的过去只能代表从前的困境,我愿以此为契机,滋养自己内在心灵,让自己的内在小孩感知到温暖,唤醒沉睡在内心深处的幸福。我终于疗愈了内心的伤痛: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曾经受过的伤害却可以平复。没有人一路绿灯畅通无阻的长大,我们都曾受过伤害。是时候了,该把自己从伤害中解救出来了。一个轻松畅快自信的人儿将从旧生命里脱离出来,迎接阳光灿烂的明天。
读这本书,就像有一个老师在手把手的引导我心灵的成长。合上书的一刹那,我能清晰的感到在我眼前困扰已久的乌云散去,或许前路依旧漫长,但我已经找到出路,内心一片平和。
摘自:宫梅玲《读祛心病》海洋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