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疗书方:《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标签:
阅读疗法《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威尔·施瓦尔贝阅疗书方 |
分类: 阅疗书方 |
原文链接:阅疗小屋《生命的最后读书会》
作者:﹝美﹞威尔•施瓦尔贝
译者:姜莹莹
内容简介
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
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作者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这本书是作者与母亲的亲身经历,笔触温暖,整本书不只是对母亲的追忆,也是爱书人的飨宴。

威尔·施瓦尔贝
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高级副总裁和总编辑,也曾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出版过《长尾理论》、《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等知名作品。在事业达到高峰而疲惫不堪时,却得知母亲癌症晚期。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中,通过和母亲阅读相同的书,彼此分享各自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他辞职创办了自己喜欢的烹饪网站。
读后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是作者送给国人的一本值得借鉴的礼物。生命的离去,终究还要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吧:善良的存在,记忆的碎片。
我读过周大新《天黑得很慢》,还读过(美)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这两部著作从不同的社会国情,阐述了当下一个世界性的广为关注的共同问题“死亡”。著名学者、媒体人、社会活动者等等也曾由我的读书笔记而共同展开过讨论。一致的感叹是对于正在衰老和衰老的无助无奈的可怕,呈现给每个人的是对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关注。当我阅读了《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以后,与前两部有异曲同工之处,却有观念及行动的升华,故此,愿意推荐介绍给朋友们。这本书让我深深悟得阅读的魅力。
作者知道母亲患癌症晚期时,母亲知道自己生命时日无多时,书中许多处的行为及语言和心理描写,几度让我紧张或者落泪。而情节跌宕之妙则是他们独处的方式——用阅读、讨论走完生命最后历程。非常感动。
油然想起我服侍患心衰的老母亲时,漫长的二十四小时。聊病情怕增加妈妈负担;聊家长里短又怕惹老人生气;我便拿出手边教科书,选了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给妈妈读。她没有读过此文章,像听故事一样。读完,妈妈说:我的心跳稳当了,我整天这样躺着,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了。我笑,她也笑了。阅读分散了病症感觉,增强了与病症抗击的信心。
这本书是临终关怀的典范,也是我推荐大家阅读此书的目的。国内大底认为放弃治疗就意味回家等死,甚至会认为是子女不孝。于是循环着:回家想吃啥吃啥,等待死亡的宿命理念。而本书作者与癌症晚期母亲建立起从未有过的融洽是,一起探讨病情,即使化疗脱发依然追赶时间支持母亲的慈善活动等等,努力地快乐地做未尽事宜。面对死亡这不也是重生吗。
这本书感人至深,全书用一个个故事,反射出人性的光辉。母子二人成立读书会,母子分享阅读文章,交流内心,交换想法,使时光停留,使生命的喧嚣得到平静。这地道的美式的临终关怀,读后使我开眼界。
这本书也告诉我,死亡是避之不及终究会发生的。如何选择自己方式面对死亡呢?如何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旅程精彩度过呢?如果说以前没有考虑过,那么随着文明的脚步靠近每一个人时,我们人人都值得思考的生命问题就是我们走向文明的进步。
这本书难得的好,还表现出对于有亲人离世的家庭,会起到疗伤的作用。
那么,热切期望大家也捧起这本书,在阅读中获得生命的真谛。
摘抄
1.任何时候,当母亲发现她喜欢的一段话时,她不会念给我听,而是把整本书递给我,用手指示意我该从何处开始读,又在何处结束。这时,母亲会半强迫我,确定我的视线扫到书中正确的位置,她才抬起手指。就好像进行接力赛跑时,选手确定交棒后才放手。
2.她对书籍的信心从不曾动摇,她深信书籍是人类兵工厂里最强大的武器。阅读形形色色的书籍,通过多种形式阅读,不论是电子的、印刷的还是有声的,都是最佳的娱乐方式,也是参与人类对话的方式。母亲还教导我们,你能够改变世界,而看书是最有效的方法。
3.我望着母亲的时候,并未把她当成一个病人,但也没把她当成我的母亲。我们一起读了许多书,在医生办公室共度过了许多时光;我认为我遇到的是一个有些不一样的人,一个全新的人,一个思想有些怪异又很有意思的人。
4.母亲还拜托我另外一件事,希望做下一次化疗时我陪着她,我向她保证以后尽量陪她做化疗。母亲生病这段时间,安排我们全家人陪她去就诊,因为她必须经常去看病。我很快明白了,母亲在用这种方式给我们陪伴她的机会,与我们在一起对她来说非常重要。
5.在我们的读书会上,我从母亲身上还学到了一点:永远不要对人轻易下结论。如果你不开口,你永远不清楚谁可以或谁乐意帮助你。因此,永远别凭借一个人的年龄、工作或经济状况等去断定一个人能不能或想不想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