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好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读祛心病》读后

(2019-08-10 17:44:47)
标签:

读祛心病

宫梅玲

阅读疗法

童年创伤

教育

分类: 评《读祛心病》

                                            郑燕鸿    鄢陵县实验中学

     今天收到了张斌利校长推荐的《读祛心病》(作者:宫梅玲)一书,手不释卷连续读了六个案例,一时心绪万千 。


 

       宫梅玲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与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从事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实证研究持续了20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实践探索起步最早、时间最长、效果显著、经验丰富的阅读疗法师,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

此书中的第五个案例《我原谅了伤我最重的母亲》求助者雅熙的经历让人深思。

求助者:雅熙,女,20岁。

病症病史:考试焦虑,10余年。

问题成因:童年长期被母亲否定。

症状:自卑,考前焦虑,惧怕人多,失眠,讨厌自己,怨恨母亲。

她的《妈妈让我一直活在愧疚中》一文,真实记录了母亲无意的行为对她造成的心理伤害,以及怯弱、胆小的性格形成原因:如果同学比她考得好,她的假期就会变成地狱;要想出门,妈妈就会唠叨“学习不好还整天想着玩儿也不跟别人学习学习”;想买漂亮衣服妈妈只会以“学习不好”拒绝;平日在家只要看到她在玩儿妈妈就责骂她拿她和别的孩子比较,让她无地自容……就这样,她一到考试就睡不着觉,脑海里只有妈妈训斥她的画面,这种恐惧一直伴随她10余年,长期的批评彻底打击了她的自信和活力。长大后的她开始对母亲权威的反抗,变得易怒和暴躁,同时又开始讨厌这样的自己。如此反复矛盾挣扎。

    雅熙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而且伤在家庭伤在童年。其实,有很多抑郁症患者或心理上出现问题的人,大多都跟他的童年和他的家庭有关。想起了我们接触到的一些问题学生,追本溯源,概莫能外。留守儿童、独生子女、亲密关系不协调、强势的妈妈懦弱的爸爸、独断的爸爸畏葸的妈妈、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二胎、冷漠的父母、功利的父母、总是埋怨发怒的父母、只知道自己玩乐不想照顾孩子的父母、害怕辛苦早早让孩子寄宿学校的父母、溺爱孩子毫无原则的父母、只关注学习不关注孩子情绪的父母、对别人笑脸以对却对自己孩子冷眼相看冷语打击的父母、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的父母、对孩子苛责总是不满意的父母、自己受了原生家庭影响又映射到孩子身上的父母……几乎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就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

     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时几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谓“重要他人”就是指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重要他人”留下的烙印,它们影响着你的性格、生活方式,甚至是你的处事风格。而作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在自己为人父母为人师之前,也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继而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对世界对人事的看法认知。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行为之间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并且影响着我们和下一代的关系。就像上面案例中的雅熙,她的痛苦、压抑、羞愧感等诸多问题是原生家庭造成,并非自己不优秀。她的父母是农民,没有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只能延续上辈人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又是她父母的父母给延续下来的。

     故事的最后,幸好雅熙通过阅读疗法改变了自己的错误认知,明白了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自己并非不优秀。在接受了“受伤亦可康复”的信念后,一步步接近“真我”,最终用自己的力量打破了“面具”,成为了真实的自己。

这10年自是痛苦的,难以言明无人理解。包括她的父母,一定不会觉醒他们的言行对孩子有如此深刻的影响。但是,我,我们,要做有觉知的父母和老师。先审视一下自己:

     以前,曾经因追求完美而事事求全,曾经想让自己的宝贝姑娘培养成一个淑女,曾经将对自己的要求转嫁到学生身上。结果自然是:事儿做得很好、班级各方面老是领跑、姑娘乖乖听话成绩不错,但这却不能给自己和我以为很爱的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我用自以为是的爱把他们绑架了。看起来都挺好,其实都挺累。直到有一日,我终于觉察到了自己的错误认知,开始有意识改变:

     不再犯职业病唤女儿全名,而是“宝贝儿”“乖”“姑娘”“妮儿”花式变换;偶尔怂恿着女儿做些在她以前看来不可逾越的事儿;编过谎儿替女儿向她老班请假成功后俩人偷着乐;不再对每一个学生要求统一,学会了悦纳他们的犯错;把一个个的刺头儿当研究对象以享受感化他们成长的快乐;不再把什么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偶尔也偷偷懒;不再求全责备瞻前顾后;学会了辨证看待人和事,学会了拒绝……

     结果自然是:和女儿关系愈来愈亲密了,学生愈来愈觉得郑老师可亲可爱了,自己也愈来愈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更加真实地快乐了。我不止一次地在女儿面前表达过对她幼年时期刻意说教严格要求的愧意,虽然我从未大声呵斥过她更从未打过她(我自是舍不得的),但有时的眼神杀和诸多的“你要你不要”给了她太多的限制,扼制了作为孩子的天性。也许很多父母在迎接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来到世界后,都会像我一样殚精竭虑想塑造他们,想让他们成长为我们想要他们成长的样子,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付出了全部的爱。岂不知孩子怎能是塑造出来的?就像一棵小树,最好的成长就是给它阳光雨露风霜冰雪让它自然地承受,让其枝桠自由地舒展。

     幸好我的宝贝儿心理健康。前几天晚自习下课接住她后车上聊天儿我还开玩笑问她:“妞儿,你啥时候开始青春的叛逆啊?得言一声儿。”害怕和我的更年期撞上喽。女儿直笑,估计在笑老母亲的“作”。

    感谢我的女儿,是她的成长促进了我的成长,让我明白了自己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意义,并小心翼翼地呵护我和他们生命的遇见,感知生命的美好。

    所以,亲爱的我们,趁一切还来得及,让我们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播下爱和自由的种子,来柔软芬芳他们的生命吧。

因为,我们之于他们,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

写于2019年8月8日。

原文衔接:郑红燕老师微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