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对阅读疗法的一些想法
(2019-05-17 08:26:09)
标签:
阅读疗法修篱种菊人阅读疗法研究王波宫梅玲 |
分类: 阅读推广 |
编者按: 九年前看到的一篇关于阅读疗法的博文,觉得不错,便一直收藏在草稿箱,今日又看了一遍,觉得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颇有道理,也不知这几年她是否整理成论文发表了。现转发出来,供参考。
链接: 对阅读疗法的一些看法
作者 :修篱种菊人
其三,图书馆界的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局限在高校。高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象单一,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相对素养较高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和图书馆员,而且领导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所以成果多(课题比较多)。而公共馆几乎没有成果,所以说国内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才迈开步伐。
其四,研究方法过于单一。思辨的多,经验总结的多,实证的少,实验的更少的可怜(粗略浏览CNKI看到一篇)。美国心理咨询协会2007年的一篇指导性的阅读疗法综述指出,美国阅读疗法的实证的研究成果偏少,经验介绍型的论文多,且大多缺乏对具体实践和应用的操作指导性。宫梅玲先生用个案研究法探讨阅读疗法的过程和效果,用实证研究对阅读疗法的效用进行评价,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Follaw担心一点,我们惯用SCL-90等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测评,但是却忽视了这些工具的常模标准是否适合2010年代的大学生,印象中SCL-90的常模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版本。而且有些研究两次测验之间仅仅相隔三个月,按照Follaw的理解,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达到统计学上显著差异的好转,有点神!我们基本没有称得上横向研究的,更难得有纵向研究和综合研究的。追踪研究更是没有了。而后两种是评价阅读疗法效果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五,除了理论、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之外,我们国内似乎还没有关于阅读疗法阅读材料的研究,王波先生的著述中有一些成果,相对于浩瀚的书海和形形色色的读者和群体,这些太少了。国外有专门的“问题”题材的小说(problem novel)及其研究,而国内似乎没有,何况作家和读者总是隔得很远,最近十年在梅子涵、阿甲等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的推动下,阅读活动在教育界和出版界热起来,成效明显,而图书馆界也就是最近两年才加入其中。这是阅读疗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阅读材料研究必须图书馆人、作家、出版人等亲密合作才能有所建树。
其六,对于阅读疗法的实施,组织间合作也是一个研究领域。图书馆之于任何一个单位和机构,都有其阅读资料资源的独到优势,却从没有看到合作方面的一点点的消息。而国外常有一个地区性的阅读疗法研究、教育、服务的组织。
其七,国内所有研究,都应当注意与国际接轨,接轨的第一步就是引用外文参考文献。Follaw有心统计了一下王波先生2007年出版,2006年完成的大作《阅读疗法》,其中引用的英文文献大概在15篇(本),跨度从1939年到1999年。Follaw以为引用外文文献的时间偏早算此书的一大不足吧。其他的没有仔细了解,不过北大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优势摆在那里,其他的也就推而论之了。目前心理学领域被SCI和SSCI收入的《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以及其他核心期刊(中文核心4种,而CSSCI7种)要求中就外文引用文献上有特别严格的硬性要求,图书馆界似乎没有。这需要同仁注意了。
后一篇:推荐《给咖啡加点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