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的馨香
——读《偶遇》有感
肖文秀/泰山医学院2008级学生
“年轻的日子,原来是一些忧伤有爱情有向往相信奇迹可以出现的日子,唱着《鲁宾逊太太》这样的歌,四处去流浪,好棒的感觉。”
————《偶遇》
http://www.douban.com/lpic/s1510395.jpg
偶遇,一个被赋予了青春气息的词汇。喜欢青春风格的东西,所以,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偶然瞥到这个词汇的那一瞬便定住了徘徊的脚步。作者——陈丹燕。我兴奋的将书从架子上抽出:封面做的很干净,明媚清澈的蓝和纯粹干净的白,配上浅灰的字,喜欢,真心喜欢。
偶遇陈丹燕是在日息劳作精神疲乏忙里偷闲看杂志的高中时代。在《读者》中读到她的一篇文章,感触颇深地记住了这个女子。最终还是随时间淡忘了要看她书的愿望。偶遇她的《偶遇》,不得不感慨:偶遇,真的有缘分馨香的味道。
好多浓郁的欧洲风情的照片。简单的黑白格局,德国的教堂、城堡、旧宅子、喷泉、雕塑以及墓园,清晰而温暖、阳光错综的小树林,露天的咖啡屋,随意的人群和暮色寂静的苍穹都很自然的流淌着……
这是一本可以帮你从繁杂忙碌的现实生活中逃逸的书。这不需要你集中一段时间,不需要你挟一份现实和安宁的心情,不需要你保持头脑的清醒。它对读者的要求真的一点都不高,用心用情就好。
我没有认真的把这本书从头读到尾,没有认真读过陈丹燕本人,只是知道:她这个人和她的字优雅、芬芳、静寂。这是喜欢她的理由,已经足够。
通常是想起什么似的忽然抓起这本书,随便的翻着:与一些动情的文字偶遇;与一些名人的故居、行走过的接到偶遇,莫扎特、茨威格、施特劳斯、皮克夫人……与各式的教堂、雕刻、城堡偶遇: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简单锐利的的哥特式,唯美繁复的洛可可风格……
1996年,在维也纳施特劳斯纪念碑前,干净的帆布鞋,深色的锥形裤,简单的毛衣,简约的链子,披肩的长发,一脸恬静安宁的笑。想做一个这样的女子。
比起那些艺术气息特别浓的博物馆,更喜欢依湖而傍的学堡,宁谧幽静得如童话故事中的幕;更喜欢爬满葡萄藤的多瑙河畔的老房子,似乎真的可以闻到空气里浓郁的葡萄酒香;更喜欢路边爬满常青藤的小阳台……一次次德国之旅就穿插在我真实平凡的生活中。
“我问皮克夫人,独自生活会不会孤独。那个晚上,我发现我是个很怕会独自度过一生的人,我需要有人相依,虽然我总是独自旅行。”
“生活它还将如何继续下去呢?我也不晓得。在明白了生命中飘荡着的那些未知以后,我已经不再那么紧张地盼望了,我的心就在这原来的地方,以一个不常运动的心脏的安静,不太用力地跳着,我想,它已经学会接受好运气和坏运气了。”不怎么小心地读着就会偶遇这样一些干净、简洁,弥漫着淡淡忧伤的文字。有人评价陈丹燕的文字忒小女人,忒小资了,没有什么用来反驳的话。只是觉得能让一颗在尘世中浮躁的心安静下来,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能让人在淡淡的伤感中仍积极向上的有所追求,那便是一本好书。
一场场的偶遇,使我们生命中弥漫着如菊花菜般的缘分的馨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