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书的药效持久

(2008-09-20 07:47:47)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疗心得

“一本好书就是药房”

 林文钦

     英国文论家柯尔律治认为:“一本好书就是药房,它的每一篇就是药粒,且药效持久。”柯大师一针见血,道出了不少阅读者的心声。

读书是极佳的养生之道,是精神营养的最好补品。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大诗人陆游鹤龄85岁,他的长寿秘方之一便是读书,他还用自己的诗为人治病,有“诗医”之谓。有诗为证:“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

    每当茶余饭后,一册在手,与书默默对话沟通,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受苦而不悲,受挫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保持着一种潇洒达观的境界,使人心理平衡,精神焕发。脑健是体健的一种表现,多读书脑子会更灵敏,更清醒。读书是对人的心灵的真正的滋补。鲁迅先生当年就是深知社会之病,人心之病,改学医而学文,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著书立说,来为中华民族的国民性疗疾的。

    好书若药。尤其是面对当下社会心理浮躁,半数国人不读书的现实,好书之良药,更值得世人服用。毕竟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新力。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过去十几年间,每个加拿大人平均每年读17本书。德国也是一个喜爱阅读的国度,每10个德国家庭就有一家拥有自己的小图书馆,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如同一间房子没有窗户。而我国有不少人缺乏这种认识,新居收拾得豪华气派,唯独不见书籍。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乃至淡漠精神追求。

    鲁迅先生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读书在打开知识之门的同时,也打破了自身的平衡,知不足而有追求,感到欠缺、努力弥补,懂得宇宙之宏大,识得个人之渺小,明白芥豆之微细,知晓自身之价值。而我们的这些缺点,就好似“病症”,需要我们淘出佳作来论治它们。书海浩渺,而人的时间有限,我们需要辨证论治———知道自己缺少什么,最关键的是辨清要提高哪个方面,然后再对症下药———选择你需要的书,喜欢的书,好好享受其中的过程,并吸其精华,为我所用。如果你想修身养性,则多涉猎《庄子》、《论语》、《国学》;想丰富思维的则多涉猎各种类型的书籍;想从事好自己的岗位,则多钻研几本相关书籍。

    自然,好书作药,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之药,而是通过我们的眼耳,成为心理的良药,若真能照方服药,则社会和谐,民风向善。而良药总是苦口,难免有人讳疾忌医。可我坚信一点,只要是好药、良方,就会有更多人认识其养生的价值。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0aubr.html#cmt_7186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