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酌“八零后”的内心世界

(2008-03-23 19:49:30)
标签:

读书心得

分类: 阅疗心得

浅酌“八零后”的内心世界

 ——读《水仙已乘鲤鱼去》有感

孙梅英

浅酌“八零后”的内心世界

   《水仙已乘鲤鱼去》出自八零后作家张悦然之手。也许是为这乍一看去便觉忧伤的题目所吸引,我读这本书时,思绪万千。读完便想写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下笔。直至今日才知原来题目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板桥晓别》: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所谓“八零后”,可谓是在“新概念作文”的熏陶下长大的,而张悦然,则是因“新概念”出名的典型代表之一。有很多人,包括同龄人,不喜欢甚至不屑于看这些青年作家的文章,而我却从中看到几丝八零后人的心绪。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会透出一股忧郁。忧伤,对有些八零后的作家来说仿佛已是一种习惯,笔尖沾纸,忧伤便如冷清的月光倾泻不止,而且这种忧伤往往会感染到其他。我喜欢,不仅因为我也是八零后的一员,还因为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由于时隔很久,书的具体情节我不便细述,也没意义。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本书扉页的第一句也是唯一一句:“我常常陷于无爱的恐慌中。”有触动。2008年,八零后的孩子们已经渐渐长大,离开了父母,步入了社会。在社会大熔炉中,他们往往违背了自己真正的心灵的追求,只为适应社会,或说为了生计。这一代是叛逆的一代,什么都不缺,却心有不足,于是,“常常陷于无爱的恐慌中”。书中的女孩璟,确实是个缺少爱的孩子,无爱使她失控,导致了暴食症,之后得来的是一点又一点的绝望。直到后来她又得到了爱,而且为了这份爱,她努力地改变自己。这个过程中,她有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故事好像比较乐观起来,但让我较为失控的是,这些人却相继消失在她的新生命中。璟后来成为像她偶像一样出色的作家,但是她却失去了那么多可爱的人。我哭了,是情不自禁,是悲从中来,甚至想苛责张悦然:为什么把所有的悲哀都加在她身上?仿佛那个女孩就是我,而我便是一个活生生的八零后的的孩子,为自己的明天忙碌不停,却不明白明天我想要什么。

    可以说这也是一个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但这只丑小鸭之所以变成白天鹅,并非因为她自身是小天鹅,凭借着自强啊乐观啊或别的什么变美丽,而完全是为了爱,一旦感觉到爱,就想争取,就想拥有。为了这种爱,尽力使自己变得美好起来,有勇气克服所有的困难,哪怕这种爱仅仅是自己的一种幻想,也在所不惜,从而也就从一个濒临绝望的境地飞到了蔚蓝且无垠的天空。但这只丑小鸭太苦了,所有的这些可爱的人居然如此残忍的离她而去。我想破脑袋也不想承认这个结局。正如张悦然自己思考这本书时也只凸现了三个字:着了迷。“迷也许是小说,迷也许是自恋水仙爱上的影子,迷也许是放生鲤鱼许下的心愿,迷也许是璟灼灼逼人的记忆,迷也许是沉和在所不惜的追随,迷也许是曼心心念念的盛赞,迷也许是优弥深信不疑的交付……”大概,只有看过才会懂得;或许,看过也不会懂。

    璟最后是孤单的一个人,她仍然生存着,还有她那未出世的孩子。她经受过生死的场面,但最后才选择了生命的珍贵。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有时会觉得是存在于无涯的荒野中,茫茫然不知所为。我们有着无形的压力,无法摆脱。我们会把正常的日子看得平庸,会把艰辛的日子看得乏力,会把幸福的日子看得世俗,但就是看不到活着本身就该经历各种辞藻:忧愁,快乐,悲哀,幸福……终究是一生的路,一生的心路历程。

    此时,我似乎又忘却了自己要表达什么,但有一点比较清晰,看完这本书后,我痛快地哭了,痛快地流泪时,心里的自己是璟,而流过泪之后,自我却不再像读小说时那么感伤。泪水,不仅洗涤了我的眼球,还洗涤了我的心灵。在一个到处充满竞争,到处充满压力,到处纷纷扰扰的氛围里,我已习惯了隐忍,忘记了流泪。原来,读一本让人伤楚的书竟有这样的效果。璟的沉重走了,同时也带走了我的沉重。璟看到了生命还要继续,我亦如此。

    我们这群人终究会走过这段青春,欢快如斯,晦涩如斯,恰似一首别具风格的青春之歌。八零后的孩子们终会借着自己的心灵和双手撑起一片阳光明媚的天空。我谢谢女孩璟,流过泪之后,我看到了自己也很坚强,我坚信自己的未来也会闪光。

 

作者:泰山医学院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会采编部副部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