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影响每一个人
——直面大学校园的抑郁症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抑郁影响每一个人”确定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对这一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应引起极大的关注。
在我国,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压力舒缓之道的缺乏,有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而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面对就业,升学,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时,患抑郁症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有报道显示,抑郁症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发病率大约在2%—5%。近年来,一幕幕因抑郁而导致的校园悲剧不断上演,令人扼腕叹息;而另一反面我们对抑郁症知识却知之甚少。本期关注让我们一起直面大学校园里的抑郁症,科学认识,积极面对,真诚呼吁抑郁症能引起我们每个人的关注………
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自杀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10月31日上午9点40分左右,一名男子从泉州市中营学院7层楼的学生公寓A幢坠下身亡。警方从死者身上搜出一封遗书,遗书的开头是“亲爱的姑夫,姑姑 ,姐姐,姐夫”,后面大概有这样的文字:“对不起,我找不到工作......爸爸妈妈,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意成为家里的拖累,这就是我的选择......的原因。”后查明死者为清华大学研究生,警方判断死者系自杀身亡。
据死者父亲介绍,死者年仅26岁,是清华大学化工专业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本科念的也是清华大学,今年就要研究生毕业了。七年前考入清华的时候,他曾经是家里的骄傲。从小学开始,他就开始在外读书,经常住在姑妈家,家里人忙着干活,和孩子交流很少。但他很懂事,读书又好。考上清华以后,他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前几年寒暑假的时候会回家,后来寒暑假也很少回。2006年,孩子得了抑郁症,请了假回家休养。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住在姑妈家,他母亲也陪着照顾他,在老家听说孩子病情比较稳定,实在没想到他会突然做出这样的事情。
据死者姑姑介绍,死者性格很好,比较随和。自进入清华大学后,他的话越来越少,她记得死者曾好几次跟她说过“压力大,找不到工作”。他2006年就该毕业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从2006年开始,他的心情就不好,精神有些不正常。有时一个人坐着发呆,两只眼睛看人时一动不动。不过有人给他打电话时,他接电话很正常,也很谈的来。
复旦女研究生远去的生命
清华学子的离去,让我们深思,是偶然,还是必然?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母亲的哭泣。
2003年9月8日早7点半,复旦女研究生杨愈青从该校留学生楼的23层坠楼身亡。六年前,杨愈青毕业于青岛知名的中学,一青岛市文科第一的成绩叩开复旦大学的校门;四年后,他又以复旦新闻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本学院研究生。在校期间,她才华崭露,受到知名报社的青睐……一年后她母亲张凡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访谈,在近4个小时的访问中,张凡数度落泪,尤其是说到女儿自杀后那几天的情景,泣不成声。据她描述,她女儿患抑郁症已经六年了,期间因为怕人误解,从不敢告诉周围的同学老师,只能独自默默忍受。最后那几天是因为一个人无法承受才突然离开人世的。
张凡说原来自己对抑郁症的了解并不多,更不知道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和女儿一样走上了不归路。在北京的日子里,通过一些治疗抑郁症的医生和专家的劝导,逐渐摆脱心理阴影的张女士在听说还有不少大学生也正因遭受抑郁症的折磨而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时,她的心再一次受到莫大的震动,她想到“干预自杀”的组织里去当一名义工,用一颗母爱的心去唤醒那些饱受病魔折磨的孩子,唤起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理解与宽容。2004年11月,在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与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世界预防自杀日”系列活动中的一次会议上,张女士应邀出席并发言。这是她在女儿出事后第一次当众敞开封闭已久的心扉,诉说心中压抑已久的苦痛。这位母亲字字血,声声泪的诉说让整个会场泣不成声。她不止一次的洒泪呼吁:请大家抛弃世俗观念,对抑郁症的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和关爱,千万别再让更多的父母痛失自己的孩子了!
选自:《校园心理》2007.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