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dangdang.com/images/9325720_b.jpg
阅读疗法
- 作者:王波 著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6-1
- ISBN:9787502767990
- 字数:291000
- 印次:1
- 版次:1
- 纸张:胶版纸
当当网(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免送货费)

《阅读疗法》序
王锦贵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三个领域的共同努力: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我之和,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人我之和,三是每位社会成员的身心之和。毋庸置疑,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促进“每位社会成员的身心之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加剧,由于身心长期过度紧张,无须说罹患身心疾病和处于亚健康的人群对身体健康有着强烈的要求,即便是暂时还处于健康门槛之内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对于那些确能增强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竭诚欢迎和普遍渴望。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确能增强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中,阅读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济世良方。从生理学角度看,读书、用脑,确实符合“用进废退”原理:一则因为阅读刺激头部,使血液流畅,能够提高脑内生物活性物质的活力,进而改善和增强脑部功能;二则由于人体周身是一个彼此联系的综合体,阅读尤其是全息式的阅读,能够调动眼、嘴、耳、手、足、脑等多种生理器官的协同行为,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健康。
考察我国古代文化,读书疗疾的理念与实践不乏其例。还在西汉时期,文献学家刘向就在其《说苑》中指出:“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阅读何以能够疗疾呢?清初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明确作答:“须知奇文通神,鬼魅遇之,无有不辟者。”奇文“通神”,致使鬼魅“辟”之,固不足信;因文献刺激感官而有特定疗效,则斑斑可考。譬如古代檄文中,三国的陈琳讨曹操,唐代的骆宾王讨武后,都是耳熟能详的典型。至于明代的高濂,根据长期的研究考察,更是体悟出一套系统心得:“《易》有颐卦,《书》有‘无逸’,黄帝有《内经》,《论语》有‘乡党’。君子之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
古代读书疗疾的理念和实践固然潜在多有,而且其间不乏亮点与典型,但是迄今为止,前人留下的巨大遗憾却也有目共睹——资料数据犹如繁星点点,散落各处,如若特意寻觅,犹如沙海淘金。如此之“遗产”没有形成系统,便不能为新兴的阅读疗法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启发。王波的新作《阅读疗法》适逢其会,应运而生,称之为雪中送炭,并非过誉。
《阅读疗法》总计五章,可以说每章皆有特色。试以其中的“阅读疗法在中国”为例。本章从刘勰《文心雕龙》所谓“箴文”之兴“盛于三代”拉开序幕,直至清代学者焦循病愈自述:“不知病之何所失也。”对将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阅读疗法素材,作者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时期分述之。各个阶段次第展开,既有“代表性文献的治疗价值”,又有“阅读疗法思想”,还有“阅读疗法疗法案例”,可谓层次井然,引证翔实,说理透辟,洋洋洒洒。不独本章如此,浏览其他各章,也属“精雕”系列。唯其如此,与社会上以往发表的那些片段研究相比较,本书在系统性、理论性、实证性诸方面,都具有空前的典型性。也唯其如此,在阅读和欣赏《阅读疗法》的过程中,其重要学术意义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萦绕脑际,其中最突出者当推以下数端:第一,本书在详细考察西方阅读疗法的基础上,不只系统勾勒出国外阅读疗法研究的来龙去脉,并且揭示其精髓要点;第二,本书在密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不只从古代浩瀚历史文献中掘剔爬梳出诸多珍贵资料,还极其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阅读疗法的发展演变轨迹;第三,本书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只全面地总结了当前中国阅读疗法的研究和实践,还实事求是地瞻望了阅读疗法的发展远景。也唯其如此,《阅读疗法》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目前大陆图书馆学、阅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中的一项空白,毋庸置疑,本书堪称阅读疗法研究领域的一部开山之作。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采要义,人所共知。许多人对王波的文字并不陌生。但凡经常光顾《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上论坛“读者沙龙”和王波的博客“书间道”者,以及经常阅读王波在《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上连续发表的诸多短篇文章者,想必更加熟悉。他的文字近年似有风行水上之象,方其兴致所至,更是文思喷涌,不乏妙语连珠,使人愿读、耐读、爱读,乃至卒读而把玩之。
但是读者如果仅仅属意于斯,实在以偏盖全,因其治学之最大特色并不在此。北京大学有一条著名的八字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王波就是一位长期用具体行动贯彻“八字校训”的实践者。假如有人提出疑问,我们无妨踪其行迹以验之:一曰创新至上。他的论著往往传递一种理念,一种心得,一种感情。感情之真挚、之鲜明,自不待言;其理念之新颖、之前沿,心得之透彻、之细腻,也常常蕴涵于行云流水中。譬如1998年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那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图书疗法在中国》,譬如1999年发表于《编辑之友》的那篇引发学界论争的《论编辑学是出版学的分支》等等,由此可见一斑;二曰勤奋耕耘。《大学图书馆学报》是中国高校图书馆界的一份顶尖的图书馆学核心期刊,担任该刊一期又一期的日常编辑工作,其任务之巨可想而知;同时他还兼顾着高校图工委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参与秘书处和编辑部网站的维护,需要经常性地对网站进行监管和更新,其任务之巨又可想而知;在“上有老、下有小”,与教师系列迥然有别的可怜空间内,屡闻其声,新作迭出,其任务之巨更可想而知!如此高强度的社会实践,非“勤奋”二字又何能当之?三曰严谨求实。“严谨”与“求实”,固然有其区别,但更多者,则是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王波身上,恰恰能感受到二者的统一。其他无须说,王波研究阅读疗法时日不短,自上世纪末切入,至今已经多年。我早就知道他的书稿大体就绪,但是为了对人负责,也对己负责,他切磋琢磨,一拖再拖。这次若非丛书主编丘东江先生下“最后通牒”催促,怕是直至今天也难以面世。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功夫在其中。王波治学之不苟且,于此亦可了然。
本书最后所附的跋文不可不读,有关信息不可不知。作者当初涉足这一领域,固然是兴趣爱好使然,但随着研究深入,更添济世使命。其中最感人者当属春晖之恩,化作永久推力,字里行间,真情涌动。古人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笔者也冒昧一语,读《阅读疗法》跋文而毫无所动者,此君必具一副铁石心肠。《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窃以为知孝行孝之人,天必佑之;有德有才,人必重之。
《阅读疗法》终于付梓问世了。与其说这是作者出版的一部专著,莫如说是作者向广大社会公众奉献出了一颗纯洁、赤诚、火热的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这是作者潜心研究多年的辛劳结晶,称得上是一部赏心悦目、人尽可读的好书。本书出版后,我不但相信它决不会也不可能会混同于一般著作,而且有一种预感,它一定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热烈、持久的欢迎。尽管在出版前已先睹为快,待本书正式出版后,我一定还会多次阅读它。
本人与王波交往多年。君子相知,至纯至诚,纸不尽言,言不尽意,思绪联翩,秃笔记之。
是为序。
2007年春节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