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疗书方 |
爱始于人的思想
美国诗人桑顿·威尔德(Thornton Wilder)指出“在生死两岸,爱是中间的桥梁……爱是惟一的生机,爱是惟一的意义”。爱是对人或对事物诚挚的感情,它既是人生一世动机的核心,也是陶冶人的道德品质,引导人走向创造和平与发展之路的重要力量。生命的本体是爱,爱是人类的灵魂。生命中如果没有爱,世界会是一个非常冷酷而寂寞的地方;而如果有爱,世界就会变成天堂。爱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思想、观念和言行的体验经验中积累和升华而获得的——人不仅能够在生命中创造爱,而且爱会生生不息地从人的生命中涌现出来。因此,要想得到爱就必须首先学会爱的法则。
印度有一则预言:“只有当一棵大树被砍下,只有当最后一条河流被下了毒,只有当最后一条鱼被抓住了,你才会发现金钱是不能吃的。”这则预言告诉我们,人类在追求科学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么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下面我来讲两件真实的事例:
事例一,2005年7月25日晚,在北大33号宿舍楼,一男生从5楼宿舍的阳台坠至水泥地面,因抢救无效身亡;2005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大理科2号楼,02级数学系一博士生坠亡;2005年4月22日下午4时,北大理科2号楼,一女子坠亡。
事例二,1991年11月1日下午3时左右,卢刚在美国依阿华大学枪杀了包括他的导师、中国同学在内的六个人后自杀。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非常有潜力的学生自杀或毁人后自灭呢?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教导学生如何读书写字、如何计算加减乘除以及那些我们自认为是良好教育的东西,但却忽略了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如何去爱。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需要爱的程度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多,只是我们把它忽略或忘记了。我们汲汲于追求其他的目标,比如事业、金钱、财富和声誉,我们专注地追逐休闲、娱乐,而忘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大家想想,有什么比爱更重要呢?
洞灵子在《薄白学》中指出:人世界有一种要得便得、要失便失的东西,此即是情感。例如幸福,你觉得幸福,你便幸福;你觉得痛苦,你便痛苦。愁绪与快乐、紧张与轻松、爱与恨、幸福与苦闷等对应之情感,仍是可以“按需分配”,要之有之,要多少有多少。你丢失愁绪,即获得快乐;丢失紧张,即获得轻松;丢失恨,即获得爱;……。在心理情绪之上,南宋陆象山的名句“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即是印证。这段话的涵义是什么呢?一句话,“爱始于思想”。
“爱始于思想”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它真的可以让我们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如果你一心想着气愤,你就会体验到气愤;如果你有着兴奋的思想,你就会兴奋起来;如果你想着快乐,你就会快乐……当然,如果你有爱的思想,你就可以体会到爱。改变思想,你就改变了行为和经验。它就是这么简单。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生”。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思想决定的。你看路边的小草,被人踩来踩去,可它还是活了下来,它拼命地站起来,接受大自然给予她的阳光、雨露和爱抚,所以,它比温室里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你就像那小草,你很有生命力!
“改变思想”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就不会那么简单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击败自己的心灵比击败无数个论点来的伟大”。不过它是有可能做到的。我们本来应该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思想的,但是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却被教导着去选择错误的思想——评判别人、踩踏与自己等同的人、歧视比自己差的人。从我的实践来看,当你向一个孩子敞开胸怀无私地去爱他的时候,这个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这就是人类爱的本能。问题是,孩子会从师长的一言一行中,来构建他们对爱的理解————如果对孩子总是批评、否定和体罚,他们就会相信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然后就以这种方式对待别人,来取代爱的行为;每当我们一说到爱,师长们就认为是情爱、性爱、恋爱,这不仅扼杀孩子们对爱的领悟能力,而且也把孩子们的美好心灵推向了邪恶的边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重新学习爱的真谛,以及被爱的意义。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才能走进爱的世界。
作者:杨永龙
文章来源:http://blog.cbe21.com/user1/158/archives/2005/8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