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雨篁岭(外一篇)

(2024-11-18 10:18:39)
分类: 山水游记

烟雨篁岭

金秋时节,随武穴作协一行二十余人踏上婺源采风之旅,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回首十年前,曾和同事自驾游至瑶里、西递、宏村,竟与婺源匆匆擦肩而过,殊为遗憾。因此,特意给此次采风群取名为“圆梦婺源”,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色彩斑斓、古韵悠悠的婺源,曾是多少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啊!婺源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整县命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浓缩起来就是“山水田园”,这四个诗意盎然的汉字,构成了“中国最美乡村自然画卷。

婺源地近婺水之源而得名,地处皖浙赣三省五县交界地带,“地广人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县域面积近三千平方公里(相当于武穴的两倍半),人口只有区区三十万人(约相当于武穴的三分之一),却拥有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近四十个,保存的古建筑超过四千余幢,历史文化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古代仅考中的进士两处来满足游览需求,于是,篁岭“晒秋人家”作为第一选择,便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篁岭海拔五百余米,被誉为“挂在山崖上的古村落”,需统一乘坐索道上山。不巧得很,抵达篁岭山脚下时,天空竟下起了毛毛细雨。一路上,篁岭”二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王维有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想,以带竹字头的命名此地,说明这一带山岭盛产修竹果不其然,当我们沿吊桥向篁岭村前行时,但见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梯田层叠,竹林密布,静谧的村庄约隐约现,如诗画般动人。

一脚踏在篁岭古老的石板路上,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淡雾中,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白色的马头墙,精致的门窗,厚重的黛瓦,拙朴的石雕。那些古趣盎然商铺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巷两旁,远看就如同一幅朦胧的水画,透着江南独有的温润、质朴与神秘。这是一种不加掩饰的回归,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将我们带回到百年前的沧桑岁月。这些古朴的民居历经风雨侵蚀,虽然已经破旧依然屹立不倒,那斑驳的墙壁和褪色的门窗,承载着这里先民的勤劳和智慧,无言地讲述着当年曾经发生的故事。

终于见到柿子树下的“晒秋人家”:农人们架起晒架托起晒匾,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橙的南瓜,被有序地晾晒在窗台、屋顶上、柿树下,那浓烈而鲜艳的色彩,点缀在古建筑大观园里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为最惊艳的季节符号。试想,当你身临其境,四周的景物黑白、方圆、曲直彼此交汇古朴沧桑鲜艳相互包容,它们那么自然协调地融合在一起,绘就一幅浓墨重彩的晒秋农俗景观。这大山深处农耕时代的人间烟火,怎不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呢?!回想起我们的童年,大人们在稻场里、砖场里翻晒农作物,孩童们在晒秋的架子间嬉笑玩耍,那纯真的笑声回荡在村落上空这些画面,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如今,或许只有在梦里能再次重现吧。

“窗衔墉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篁岭天街共有三桥六井九巷”,如同一幅浓缩版清明上河图”。蒙蒙雨挡不住游人的脚步,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五花八门的方言,五颜六色的服饰,七上八下的脚步,将天街古巷变成了人间闹市。我们走进那座神奇的“倒屋”,体验了一把“聊斋志异”“绿野仙踪”的场景,这种未知的新奇的体验,令人有头晕目眩、拍案惊奇之感。“倒屋”虽然造型奇特、乾坤颠倒,却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角度。

忽然想起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的一句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男孩十三四岁时,就要离开家乡去外面闯生活,一出去就是多年,甚至就再也没有临行前,母亲给远行儿子准备三样东西:乡土,一包茶叶三根绳索乡土和茶叶是为了解异乡的水土不服而三根绳索分别是:一根用于山路应急,一根用于创业便系,最后一根用于人生失败时悬梁自尽。细细想来,这些创造的财富背后是多少人多少年牺牲掉普通人享受的天伦之乐换来的啊!这些大山的游子,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崎岖的山路上踩下一道道通往山外世界的足迹。他们用经的方式摆脱了贫困,远离了族群争斗,并以儒家的仁信行走天下,在铺满荆棘坎坷的打拼过程中,的后代子孙们,逐渐形成了这个民族稀缺的商业文化和哲学智慧。今天,我们沿着这条路,似乎能够看到古代徽州人艰辛跋涉的背影以及这背影后面无数女性的辛酸血泪。仿佛一场盛大的宴席,曲终人散只留下空旷的回响与斑驳的记忆,飘荡这烟雨迷蒙的山谷之间。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与婺源相遇,就是与一段历史相遇,与一种生活相遇与一种文化相遇。婺源,你来或者不来,她都静静地站在那里。婺源,一个美丽乡村的童话,她一半是梦幻仙境,一半是人间烟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又见瑶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