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六类学生人际关系说开——

(2009-07-02 16:58:21)
标签:

教育

依恋

人际关系

班级干部

鲍尔贝

分类: 教育心理

从六类学生人际关系说开——

                从学生行为表现说开——

若是问一个老师,你能说出遇到的学生,大致在人际关系上分那些类型?凡是做教师,时间长了,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第一类,人缘好、开朗、热情、宽容。这类学生一般来说对别人抱有善意,他觉得大家对他都挺好的,所以他也应该对大家好,即使个别人对他不够好,他也不会在意的,他会说“那是人家的事情”。这种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班级、学校有安全感。他们一般跟朋友无话不谈,同时并不反对好朋友跟别人要好,允许朋友有自己的圈子,懂得尊重别人的行为。这类学生不见得学习好,不见得很优秀,但是他们的威信高,大部分都是担任班级干部,如班长、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这样的孩子责任心强、关心集体,仗义,讲信用。

第二类,对人冷漠、多疑、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学生在班里人数不多。但至少一个。这类孩子,疑心比较重,总是怀疑别人,不相信别人会真心对待他们。这类学生一般不会对他人、对集体造成危害,但不排除个别学生的极端心理。不管具体表现如何,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交不上知心朋友,因为他们不相信友谊。这类学生中也有学习成绩或才艺术方面非常好的学生,但他们不会担任班级干部,但是心里特别渴望能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没有人缘,不被大家认可。

第三类,胆小退缩、报复心强。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比较内向,退缩,连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都非常小。有时会被大家忽视。他们的朋友很少,一旦交上朋友,关系就很“铁”。他们对朋友要求比较苛刻,不希望朋友再跟别人好,仅仅允许他们给自己做朋友,如果朋友跟别人发展了新朋友关系,他们心里会非常生气,怨恨朋友,甚至说对方不是真的跟自己好,“背叛”了自己。有时甚至会跟朋友大闹一场,不欢而散。这类学生人数不多,对班级很少危害,老师对他们的思想品德、纪律行为也比较放心。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属于中等,成绩不会很糟糕。平时基本上属于默默无语型。一旦有导火索,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局面。

第四类,情绪变化无常。这类学生令同学很难相处,他们常常让人捉摸不定,可能刚刚还很好的对某某,马上因为不满,就变脸、发火。他们的情绪与大多数同学不同步。让人难以忍受性格,使他们不容易交到好朋友,同学对其“敬而远之”。不愿意走近他们。致使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孤独。
第五类,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类学生勤勤恳恳,为班级做事,有时别人事情他也去帮着做,就象一有勤奋耕耘的老黄牛,总是喜欢做事。喜欢为别人服务,甚至以为他人服务为乐。这类学生经常担任的角色是生活委员或者劳动委员。

第六类,唯我独尊。总觉得自己聪明能干,看不起别人,成绩也许很好,但是不愿意给同学解答难点。比较自私。他们常常暴露出来的观点是:凭什么讲给他们听?告诉他,万一超过我,怎么办?

上述几类学生的行为特征,与当今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关,这就是“依恋关系”。

依恋,本义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强烈的依附、追随。当个体和依恋对象在一起时,就感到安全、放心。若失去了这个对象,就感到害怕、情绪紊乱。

提出依恋概念的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鲍尔贝认为,婴儿出生后,随着认知和情绪表达能力的进步及其父母的疼爱和关怀,“依恋关系”就慢慢形成了。

近年来,心理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刮目的事实:婴儿期与周围亲人所形成的依恋的内部心理作用模型,会成为儿童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当然,这个内部心理作用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人际关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修正或扩展。也就意味着,通过教育引导,可以逐渐弥补、扩展原有依恋关系。

在鲍尔贝之后,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长期致力于研究婴儿依恋问题。她发现,在婴儿中存在着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两大类型。我们分析的以上六种学生的人际关系,就是各种依恋关系的具体反映。

安全型依恋关系形成的原因分析:除了相应的遗传素质,还有从小受到父母即时、敏感的关爱,因而形成了对父母和周围人的信任感,他们相信当自己需要时,父母会很快地给予帮助,由此他们相信,人和人之间都应该这样相互信赖、相互帮助。他们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敢于探索周围环境。于是,这样的孩子便与周围世界,包括人和物的互动都是安全的,可信赖的。

 

不安全依恋关系形成的原因分析: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即时、敏感的疼爱,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没有建立起对周围人的信任感,与周围世界,包括人和物的互动是不安全的,不可信赖的。他们不相信当自己有困难时,周围人会及时地给予帮助,所以,他们对别人也冷漠、不关心。由于觉得周围不安全,所以总是担心,甚至出现恐惧心理,因而情绪有些无常。远离人群,内向少语。怀疑别人、多疑、敏感。把事情总是往坏处想。

 

了解了依恋关系种类以及产生原因,就能客观分析学生出现的行为表现,从而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以及教育教学工作。青少年期的依恋及人际关系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改变学生行为现状,教师的耐心、关心和温暖的班级气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为学生建立起一种温暖的、安全的依恋关系,当他们不断地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的时候,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就会慢慢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时候。

 

家庭教育也如此,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都有一定依恋关系的支撑。弄清楚依恋关系的背后原由,就可以找到孩子行为表现的症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