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爱憎增减效应谈起-----------

(2008-12-09 11:17:32)
标签:

教育

心理效应

分类: 教育心理

从爱憎增减效应谈起-----------     在学校育人中有种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教师总是对优生给予好的评价,平时也总是多关怀、多肯定、多帮助、多表扬、多给机遇,在不同的活动中,评他们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等,若是有了错误,认为是不应该出现的,进而对他们身上的缺点进行“合理化”的解释。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

    美国康奈尔大学市场学教授爱德华·卢索提出:人有了爱恶的偏见,就往往会曲解附加的资讯,以支持自己的看法。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爱憎增减效应”。“爱憎增减效应”实际上是“马太效应”的一种体现。

    例如,同样是一颗痣,长在不同人脸上,人们的评价就不一样,对喜爱的人来说,我们会说,“她的美丽就是因为有这颗痣”。西施因美丽而著名,人们喜爱她,就连她生病皱眉头都说好看,这也难怪史上有“东施效颦”笑之说了。这就是典型的爱憎增减效应。

    无独有偶,在学校里,一些教师对待差生上也表现出爱憎增减效应。如某次考试,明明差生的成绩有很大进步,应该予以表扬鼓励的,但由于优生退步,教师为了保护优生的面子,偏偏不给予差生表扬,而且还有为优生惋惜的言语,以及对差生表达出来不信任的态度。差生的努力和奋斗,就这样被隐去,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就彻底挫败了部分学生上进的信心。再如,两个学生同时迟到,被先批评的一定是差生,而且教师的态度非常严厉,一批就是老帐新帐一起来;对优生就和蔼低调,简单说一句,毫无责备之意,换成了关心的内容,即“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啊”。以上都是教育中之大忌,应该摈弃。

    为什么在会发生如此的爱憎增减效应呢?

    首先,教师思想中固有的爱憎定势。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思想,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头脑中爱谁憎谁早已有了定势,因此他不能做到一视同仁,而表现出来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喜欢一部分,讨厌一部分;原谅一部分,惩罚一部分。依据自己的爱憎标准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对喜爱的学生怎样看着都舒服,对不喜欢的学生,即便是表现的也不错,也总觉得看起来是那么的别扭。

    其次,教师带感情色彩评价学生。长期的爱憎定势,使得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逐渐养成了对学生评价上的偏见。带有偏见的教师总认为,差生是不可能做好事的,优生是不会去干坏事的,而事实上,学生都是会转变的,所谓差生不一定永远都是差生,他们也会做好事的。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句经典对白,“贼的儿子永远都是贼吗?”,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教师的偏爱,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有亲有疏,有远有近,有冷有热。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隔阂与对立;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如自傲、自负;自卑、自弃。

   那么,教师怎样避免爱憎增减效应呢?

   第一、对学生要宽以待之。在育人活动中,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对教师有成见,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有抵触行为。对此,教师应该宽容大度、豁达谅解,不斤斤计较、针锋相对,要主动听取意见,畅谈心事,把话说透,真正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消除彼此间的成见,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改善师生关系。

   第二、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导学育人中,一些学生可能与自己关系比较亲近。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关键一点,教师对其他学生是否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处理学生问题,不夹杂个人情感,对待学生不分亲疏,对事不对人,更不能对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亲上加亲,爱上加爱,一好遮百丑。

   第三,对学生不偏听偏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自己教的学生里,遇到一些喜欢接近教师的学生,围着自己说一些班级的事情,同学之间的事情,科任老师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应对此应有冷静的头脑。一般来说,多数学生是出于关心班级发展或与老师有相近的性格、志趣,才主动与老师接触的,但其中也不乏有不良动机的。因此,教师应注意,不要被少数学生言语所左右,不因少数学生接近自己而感情用事,也不用学生是否喜欢接近自己来评价学生的好坏。

    第四,对疏远自己的学生要主动接近。教师的“无意”,有的时候,会造成学生的“有意”。也就是说,教师稍不注意,就会有一些学生被“爱心”遗忘。如,有的学生由于胆小多虑,不敢主动热情地与教师打交道,看到老师,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如果教师不主动接近关心他们,他们就成了教室里常常被“遗忘”的角落。这个问题常常是被教师容易忽略的,结果是教师越来越不喜欢远离自己的学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