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红颜
红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93
  • 关注人气:14,0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来疯”现象的科学依据

(2007-04-30 07:15:40)
标签:

心理

科学

文化

感悟随笔

休闲

分类: 教育心理
有的人,越是人多的时候,就表现的越来劲,俗称“人来疯”。
你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当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匆地赶过你时,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
你骑车上街买东西,当你发现后面有一辆自行车在向你骑的车子靠近并正要超越你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

你如果是位老教师的话,虽然你有时候身体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讲台,精神就来了;

你还常常看到,不少演员和运动员在表演和比赛时,观众越多,情绪越热烈,他们的劲头就越足,技术发挥得就越好;

这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究竟蕴藏着何种社会心理效应呢?

1904年,社会心理学家茅曼最卑发现了这种效应;他是在做肌肉努力和疲劳实验时无意中发现的。当主持实验的人在房间里的时候,被试举重物的速度快一些,掷得距离也远一些。此后,达希尔对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也证明,在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做乘法要快一些,好一些。而阿尔波特则通过许多实验进一步阐明:个人单独完成任务与观众在场时完成任务相比,如果是完成同样的任务,单独完成赶不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效果。这种现象不仅在人类中存在,而且在动物中也同样存在。我国学者于1937年在清华大学所作的实验证明,蚂蚁在单独、成对或三只.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是很不一样的,三只蚂蚁一起挖掘沙土时,其每一只蚂蚁的工作量是一只蚂蚁单独工作时的三倍。

这种在“有人在旁”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效绩差异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观众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往往会唤起有关别人正在进行评价的想法,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入们害怕被抛弃,总想要别人喜欢和接受自己。很明显,当我们确实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别人在室内时,你总认为他或他们可能正在审察你的工作,也许在注意着你的表情、行为。这观众也可能与你毫无关系,然而你却可能会料想到他或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评价。关心来自他人的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内驱力,也就是使行为个体产生了趋向达到目的的之驱力,从而起到了促进行为的“观众效应”。除了这层意思外,个体之间还存在着隐蔽的竞争因素,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好胜心个体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逞能”行为总是在他人面前出现的。

这就是说,观众在场会给人一种社会刺激的效力:使刺激对象产生行为反应,当这些行为己经引起时,再加心理助长。在各种比赛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两个社刺激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社会助长”,如“啦啦队”、观众的鼓劲声、以及其他运动员的表现等等;二是“竞争的心理促进”,如好胜、“逞能”等等。

从心理学上说,竞争意味着自尊、自信,迫使你的追求变成一种社会存在,逼迫你去实现它。它是以内驱力为前提,大大激发内驱力做功,从而把一个人最微弱的潜力也焕发出莱。

显然,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大自然的竞争,猴子就变不成人;没有社会的竞争,人就不能登上月球,甚至连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停滞不前。

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他人在场所蕴藏着的无意识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扬起鞭子驱逐着个体“快跑”,男一方面,个体有意识的智能,也会对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所认知、有所反馈,使“快跑”进入一种相对自觉的状态。由于这两方面的交互作用,  “观众效应”才频频显现。

请注意这里的“快跑”两字。“快跑”何意?谁都明白。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外现,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过程。这就是说,  “快跑”,是个体于他人在场时产生的“观众效应”,而这“观众效应”正是个体在有“观众”时受无意识竞争心理所驱赶、以自我满意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过程。

曼斯特认为:  “自我表现是人的一种社会需求,它表达了人的力量和意志。”正是由于人有自我表现的基因、本能,所以才于他人在场时能唤起“观众效应”。

还有另外一种“观众效应”,是对付起干扰作用的那种“观众效应”。而透过这种自我表现的方式,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那只“看不见的手”——无意识竞争心理的作用。如有人为了专心看书学习,在门口挂了牌子“请勿打扰”。尽管这些他人不在场(书房),但他们却是在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之中,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主动思考一下,采用何种自我表现方式,发挥着无意识竞争心理的“鞭打”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