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谈学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2007-04-23 18:20:43)
标签:

生活

文化

分类: 教育心理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谈学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http://q.blog.sina.com.cn/xljs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第一个目的不是让儿童增加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培养他们做事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和探究新事物的兴趣。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判力,使他们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

教育能够改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实施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都不同,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权交给学生。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一、学生认知思维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皮亚杰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教育信息,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要了解儿童认知思维的特色,并以此选择适合让儿童学习的材料以及教学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能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必由之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新颖环境”,使他们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的环境里,才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皮亚杰的教育观极为强调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以往教学中,教师主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这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被动教学法当中,学生缺少了主动探索、进行建构的历程,并不是个获得知识的好方式。

三、备“学情”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一个优秀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是很全面、很细致,反映了自己教学的深厚功底,这可以说是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但是它有一个不足,那就是完全没有学生意见的参与,全然是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向学生灌输。教师要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学;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皮亚杰曾讽刺地说:如果教学的理想只是要学生鹦鹉学舌地重复已经正确地编制好的东西,那么很显然,机器也能完好地满足这些条件。教学方法不能违反儿童学习的自然规律,不能忽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四、以学生为本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目标。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育者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即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作好一些准备。而这正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应当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学好。如,成绩差的学生,还是以积极的眼光来对待,“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原来所在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们,他们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可能是由于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操作没有被激活并在学习中自如地使用造成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指导。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不仅是个传授知识者,而且教师本身还必须是个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者与研究者,给学生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合于孩子思维的方式与之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提供孩子充满智能刺激的环境,使孩子得以顺应着发展的自然规律而成长茁壮。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而不是机器,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学生平等相待,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教学双边交流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因学生说得不对而批评、讽刺;不因学生说得不合教师的意思而阻止。这样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